天穿日│一個舊瓶裝新酒的「客家節日」?

天穿日│一個舊瓶裝新酒的「客家節日」?

行之有年的客家天穿日演變為天穿節,甚至一躍為全國客家日,曾經引起不小騷動。天穿日原本是個重視休養生息,不事諸務的日子,隨著現代社會發展作息,天穿日逐漸簡化與消逝,卻在1960年代開始,伴隨著官方文化活動的推動,以及21世紀以來,族群政策的蓬勃發展,這個沉靜的民俗時間,漸漸地豐富熱鬧起來。究竟天穿日來歷如何?能否代表客家?...

閱讀全文 更多邱彥貴作品
看見奉飯:追思親人的義民爺祭祀

看見奉飯:追思親人的義民爺祭祀

七月已屆,民俗咖、攝影咖莫不摩拳擦掌,穿梭北臺灣城市鄉村追蹤大小中元。人潮洶湧加上喧天音響、五色撩亂的普度,莫不令你我五感超載。然而,今年早在六月下旬之前,桃園的社子溪到新竹的鳳山溪之間,大約鐵路以西的範圍,所謂的「溪南聯庄」內,每天傍晚時分,有9處的廟宇紅壇,早已開展了一場又一場的「奉飯」。豔陽略減的午后時分,看著年年未曾稍歇的奉飯,才是我對義民爺信仰,以及這場盛大中元,最專注思考的發想點。...

閱讀全文 更多邱彥貴作品
民俗學看福祿猴|為什麼是葫蘆與猴?

民俗學看福祿猴|為什麼是葫蘆與猴?

這兩天「福祿猴」新聞正夯。你可知葫蘆為何能象徵福祿?葫蘆是怎麼成為吉祥物的呢?還有,為何是葫蘆猴,而不是葫蘆馬、葫蘆豬?葫蘆猴為什麼是福祿猴?...

閱讀全文 更多楊玉君作品
春遊、春花與春餅:清明踏百草的民俗底蘊

春遊、春花與春餅:清明踏百草的民俗底蘊

清明節與掃墓,在現代人的觀念中似乎早已合而為一。不過,掃墓在清明的發展史上,算是相當晚出的節日內容。直到宋代為止,清明只是個鄰近寒食節(在清明的前一、兩天)的一個節氣,相關文獻只有記載與農事相關的時令行事。而祭墓,原本是寒食的習俗。寒食這個起源於山西綿山的節日,原本最主要的習俗是以當天不生火炊爨,冷食以紀念介之推焚骸。但寒食後來被掃墓的民俗所取代,在唐代成了國定的掃墓假日,甚至官方規定寒食到清明前後連休四到七天(這應該就是後來中小學「春假」的始祖了)。連休的節期使得清明與寒食之間界限逐漸模糊,最終,融合了寒食掃墓及上巳春遊祓禊的清明,其節氣的身份逐漸淡化,竟至取代了前二者,成為了個歷久不衰的重要節日。而且,在慎終追遠的道德價值包裝下,被賦與了濃厚的倫理色彩。...

閱讀全文 更多楊玉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