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民前二百五十一年,鄭成功攻台灣,翌年(即清順治十九年,西元1662年)先民自福建省起程從台南登陸,開拓墾荒,覓地擇居,幾經報轉,最後選擇今下寮部落定居迄今,己有三百二十三年歷史,本宮所奉祀的吳府千歲,係先民在福建省泉州府十八都鎮海宮分靈奉迎來台,所供奉隨身奉祀鎮宅之神,由於保境護民,靈威顯赫神德廣被,保國佑民,庄民本著感懷先民披荊斬棘,創業為艱之精神,團結合作之傳統,倡議建廟並定名為鎮興宮及籌組興建委員會,由本庄庄民吳金環、吳金全,無償提供本宮大部分廟地及眾信徒出錢出力,克服困難,遂於民國七十四年三月二十一日(農曆二月一日)舉行落成大典。
本宮奉祀主神為吳府千歲,並亦奉祀薛府千歲,李府千歲,欽府千歲以及福德正神,註生娘娘等,每年以農曆十月初十日為主神祭典日。
本宮建築雖非皇宮殿閣之美,却聊表信徒虔供奉吳府千歲與眾神虔誠之心,為慰藉先民開台之辛勞及吾神佑子民之恩特立此碑為誌,籲我庄民團結合作,發揚本宮吳府千歲救難精神為鄉里社會貢獻一己之力,以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民前二百五十一年,鄭成功攻台灣,翌年(即清順治十九年,西元1662年)先民自福建省起程從台南登陸,開拓墾荒,覓地擇居,幾經報轉,最後選擇今下寮部落定居迄今,己有三百二十三年歷史,本宮所奉祀的吳府千歲,係先民在福建省泉州府十八都鎮海宮分靈奉迎來台,所供奉隨身奉祀鎮宅之神,由於保境護民,靈威顯赫神德廣被,保國佑民,庄民本著感懷先民披荊斬棘,創業為艱之精神,團結合作之傳統,倡議建廟並定名為鎮興宮及籌組興建委員會,由本庄庄民吳金環、吳金全,無償提供本宮大部分廟地及眾信徒出錢出力,克服困難,遂於民國七十四年三月二十一日(農曆二月一日)舉行落成大典。本宮奉祀主神為吳府千歲,並亦奉祀薛府千歲,李府千歲,欽府千歲以及福德正神,註生娘娘等,每年以農曆十月初十日為主神祭典日。本宮建築雖非皇宮殿閣之美,却聊表信徒虔供奉吳府千歲與眾神虔誠之心,為慰藉先民開台之辛勞及吾神佑子民之恩特立此碑為誌,籲我庄民團結合作,發揚本宮吳府千歲救難精神為鄉里社會貢獻一己之力,以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