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傳說,於宋朝時代,福建省永春州德化縣九龍潭石牛洞,該地出現一尾大蛇,每逢夏季,須童男童女一對祀獻始能平安,朝廷無人能消除該害眾心惶急,朝夕祈求天揮、張聖昆仲、蕭洪等下凡,一般世人均不知,觀蛇出洞於潭中嬉遊之時跳下除之,張聖被霚成黑面,簫聖打蛇之際,誤傷洪聖之頭部,一見誤傷而面紅耳赤鑽入土中,三聖為神,三道光,昇上天庭眾人敬,而後德化縣陳基愈先生,獻出土地營建碧雲宮,雕刻金身奉祀張公聖君。
本宮於民國二十一年冬月興建完竣,神靈顯赫,發揮濟世。建宮落成不久二次大戰爆發,局勢變化,可追懷過去興未來,值得信仰。 資料來源:雲林縣寺廟文化專輯
本宮主祀張公聖君(俗稱法主公),本村先祖,最初由大陸携帶隨民移住本地結社,奉祀於有志家中,顯赫於民,信者日眾其後,在道光二十七年丁末歲,日本弘化四年,庄中有志期同捐金,創立一座規模太大的廟宇,至光緒二十七年,及民國元年兩次之大洪水,廟宇倒潰,斡旋光緒二十八年本庄有志捐資叁百元,改築竹造廟宇,及至民國二年,庄中有志再度醵金貳百元,修復廟貌,其後,被洪水丬毀,不得已神像奉祀於信者家中,至民國十五六年間,將張法主公之神像,眾議暫遷祀於樹仔腳廣興宮,本信眾,例年參加樹仔腳的祭典,經過四五年間,因種種都合末濟,然議請回張法主公的神像,在本里信者家中暫時奉祀
民國二十一年壬申之歲,本村大德柘卷四之長女,嘴內生牙槽毒,患之虔向張聖君祈願早癒,禱畢,不可思議地,不逾週日該病痊癒,柯卷四引以為奇,為報答張聖公之鴻恩,主倡鳩金,擇地現址,重建廟宇,于今東山再起了
資料來源:台灣省雲林縣寺廟文獻大觀
河洛及客家移民共同落根的新故鄉,泉州人的張公法主,還有黑臉怒眼的池王,加上天主教堂的阿門傳教,讓濁水溪流域信仰上,看到不同的信仰和諧共處,互相尊重,讓台灣有如此的多彩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