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本村先民屯墾甚早,墾蓁畚草莽,荒陬未啟中,人同天爭,人興獸鬥,每遇災患,依怙無主,
唯禱於天,唯求於神,因感念觀音菩薩大慈大悲,靈驗無比,故在清同治年間,先民虔誠的相率,
到斗六東郊湖山岩迎請菩薩金尊,分靈分香移降本庄,是為本庄信仰之始。
早年村內無寺廟座落,站薩的供奉,禮敬均以卜杯,選定爐主,年年由爐主輪流供事,原汏端在村民經濟困頓,
力有未逮,籌建艱辛,權宜隨爐主供奉,在民貧財困多病,醫藥不發達的時代,菩薩常現大悲心,
大願大,為民舒果,醫人無數。
有一日颱風過境,豪雨不止,大水壓境,而及河堤,將崩之際,神聖降乩,指示竪立石敢當與阿彌陀佛石碑,
於人畜性命岌岌可危之刻,雨止水退,先靈成安,如同再造,村民無不稱讚菩薩,靈感。
近年來,建廟之議紛起,總因財源短絀,人事因綠不足作罷,適有一位旅居台北鄉親,
因緣夙具,其妻久病不癒,延醫罔效,夜夢菩薩現前指示,無處可安身,她回答說:病癒後,當為蓋廟,
後果自癒,由是因緣。
建廟之議復起,村長張德義先生發動,由余三池、涂水欽、張澤龍、張永豐、何順良籌組籌建委員會,
經過數十次組成建廟籌備委員會,由是成立,並擇定八十二年(癸酉年)九月十四日已時破土開工,
因村民誠心,菩薩靈感,工程進行順利,於八十三年歲次甲戌十一月廿二日入火安座,是廟宇煥然矗立,
神人共歡,神跡屢現,建廟前,公路上車禍頻仍,且重建廟後,少聞車禍,並能化險為夷,
化大為小,各界各人、勘輿家、高僧大德蒞臨,同贊地理殊勝,
預卜日後香火鼎盛,四境安和,物富民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