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保安夫人與陰公陰婆沿革誌--內文
建廟緣起:林 厝寮聖媽保護地方女神也,清末距今約150年前,先民主感念神威靈異,乃在路西建爐奉祀膜拜,迨民國30年因修路拆除,北保林埕倡議在路東改建磚造小廟, 至二次世界大戰被日本人強制敲剷夷為平地。台灣光復後聖媽履顯神蹟,陳急等地方人士集資重建尊稱為保安夫人,之後再由澎湖村老乩童於北側另建陰公陰婆廟, 並列西向香火鼎盛名播四方,今由於西濱公路拓寬,乃於79年9月由順天府主任委員林默秋發動善男信女,自動捐獻鉅款購地,新建美輪美奐巍峨廟宇,共費新台 幣600餘萬元,擇民國81年農曆4月26日落成安座,廟瀕西濱公路,暢通南北,每逢農曆8月14日祭典盛會參拜者人山人海爭謝宏恩,而聖媽能保眾安民, 普施福址,實地方之幸也。
民國壬申年桂月 謹誌
據林謙信老先生口述,清末年間有一個叫「麻油潘」的討海人,有一天當他在海上工作時,看到不遠的地方有一個水缸在海上載浮載沉,於是「麻油潘」就將這個水缸撈上船來。缸裡甚麼也沒有,「麻油潘」心想既然撈上來了,就帶回家吧!當「屎桶」(台語)也好,於是就把水缸帶回擺在一間空屋裡。說來奇怪,自從水缸帶回來之後,每當有人進入那間空屋裡,就會被來路不明的土粒攻擊,若是有人不信邪,要在水缸裡拉屎,也會被打屁股。正當村人們為此事議論紛紛之際,「麻油潘」得到了保安夫人的指示,希望能為她建廟,「麻油潘」不敢怠慢,趕快將水缸洗淨,建草寮將之奉祀起來,於是保安夫人廟就在「麻油潘」及熱心村民的奔走下建立,位於現今台17線之路西,此為保安宮保安夫人最早之由來。。
保安宮為無名的小廟,僅以聖(赦)媽稱之,直至1941年(民國30年),村民陳急有次得了痢疾,大瀉大吐,求醫問神均無起色。無望之下,只好在野外摘拔了一些青草藥,向聖媽祈求擲筊後,煎煮食用,竟然痊癒。因此,他發願將草寮重建,才發動村民集資將草寮改建成磚造小廟,並將之遷至路東。而1992年(民國81年)八月時,因台17線道路拓寬貫通,又將保安宮東移至現址,並將村內數處無嗣、無主的陰公、陰婆集中於保安宮北面,共同奉祀之,從此才正式取名為保安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