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概況:
光緒年間,海邊聚落遭受海浪侵蝕,居民由三條長形沙崙的西邊遷居沙崙之東,廟宇也遷移重建,如今最初村落和廟宇原址均已沒入海中,昔日『海清宮森羅殿』終捲沒海底,是以於1899年 (清光緒二十五年) 重建,同時更名為『海清宮』,廟觀更顯壯麗,神靈地傑,顯赫四方。民國二十二年村民感廟宇狹小,遂再籌款擴建,經二年完成。
民國三十二年,日本政府推行皇民化,毀廟除神,海清宮的神牌和神像,被迫避入民宅奉祀。民國三十三年盟機轟炸,村民為求保佑,倡議重建廟宇,但未能如願,後來由保甲聯合會長吳麟懷向有關方面交涉,而默准建簡易竹廟奉祀。
光復後,地方即組織海清宮重建委員會,由吳丁法任主委,完成前後兩殿;吳丁法逝世後,由吳誅繼任主委,繼續興建兩旁廂房。後再由吳文筆主委繼續重修廟屋頂剪粘及油漆廟貌。
民國五十四年整修廟貌,神威顯赫,奉祀閻羅天子自是聲名遠播,信徒遍佈遐邇。
民國六十一年元月,美化廟庭,闢建海清公園,六角亭,紅磚碧瓦,和風送爽;噴水池中,金魚暢遊,自得其樂;斑馬黑象。犛牛猿猴,怒虎雄獅各立一方,從此蟲鳴鳥叫,青松翠柏,花木扶疏,與海水浴浴場,近相輝映。同年,為供香客休憩之用,興建鐘鼓大樓,民國六十五年七月竣工,座落大殿兩傍,氣勢雄偉,旋完成「福德正神」廟,金爐等之重建。
鑒於遠來香客日多,現有香客大樓不敷供用,乃於民國六十七年四月復增建第二棟香客大樓,建坪三六○,能容九百人。
民國七十年十二月興建育樂活動中心,民國七十一年八月落成,可供喜慶宴桌、圖書閱覽、集會活動等多種用途,其建築之大,可容納千餘人。
民國七十年決議大興後殿,供奉地藏王菩薩,並於民國75年竣工完成兩層樓之建築,一樓主祀地藏王菩薩,二樓主祀觀世音菩薩。
民國八十二年動土擴建森羅正殿,採仿大陸閩南式古老傳統建築方式「不用一釘」,迄民國98年竣工,始有今日之廟貌。仰首觀之,莊觀肅穆,建築宏偉,一柱一瓦均精雕細琢,人置殿中,極目四望變化多端,均出自名家之手,若能細細品味,莫不讚嘆廟宇建築藝術之美。
其建築特色:
一. 全數採用木材、原石為主要架構,並採傳統工法榫接,不用一釘。
二. 建築規模加深、加高、加寬,三川殿、大殿總坪數近八百坪。
三. 三川殿擴建為九開間,設有七門,立面為三重簷垂形,高24公尺。
四. 森羅殿擴建為五開間三重簷歇山式建築,總高度27公尺(約七、八層樓高)。
五. 森羅殿之十六支木造點金柱,最高達16公尺,木結構之規模為全國之冠,世界亦稀有。
六. 森羅殿之八卦藻井,層疊而上,井然有序,巧奪天工.
七. 由台南及北港匠師操刀,運用大量雕刻及傳統彩繪,其量與質,均值得細細品味觀賞,
八. 森羅殿神龕由原生台灣檜木雕製並貼純金金箔。
九. 海清宮之福德正神與一般寺廟之坐位並不同,此乃因福德正神原即為開基神明之一,故經無數次執筊請示,祂一直都堅持要坐於龍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