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自清代初期臺灣地方尚是荒蕪部落,住民稀疏,盜賊橫虐,是為團結地方,乃聯合吳、郭、洪等三姓住民結集庄社而稱為三姓寮。
李府千歲係庄民祖先自大陸渡臺隨身奉祀鎮宅之神,由於保境護民靈感顯著至1798年(嘉慶三年)香火擴展至飛沙、鹽水堀、下寮仔及三姓寮共四庄社,聯合建築廟宇取名為「新興宮」,奉祀李、池、吳、朱、范等為五府千歲,又續添奉欽、魏、蕭三府千歲及五年千歲。
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因暴風雨侵襲破損,乃當時四庄社各推代表,三姓寮吳札、飛沙吳九真、鹽水堀吳麻、下寮仔劉浮等,發起醵金貳佰伍拾元新建廟宇。日據末時,日政府施行皇民化,除神毀廟,神像各自迎入民間奉祀,廟宇也隨之荒廢,迨臺灣省光復後,1946年由三姓寮本庄人士吳富、吳哄、劉勤、吳審等發起捐金,擇地距舊址上北一百公尺之現址,廟地由吳哄先生捐獻重建新興宮,迎入所有神像安座供奉,復燃香火鼎盛。
1979年(民國68年)八月間,因原來廟宇破損不堪,由眾弟子紛紛發起重建廟宇之議,特於是年八月十五日召開重建會議,共推重建委員成立委員會,並推主任委員吳文芳,常務委員孫重仁、吳永發,總務丁條龍,會計吳政誠,委員劉金、劉沙、丁林好、吳明哲、吳天來、吳清池、吳天賜、吳義博、劉清日、吳水秋、吳文燦、吳尚、吳老謝、劉金祥、陳塗城、吳樹頭、劉帶、王開,顧問吳金錠、吳審、丁玉仁等共同策勵集資興建,並得本村旅外人士共襄盛舉,與旅高雄、台南等企業家吳明志、吳國榮、蔡拴等先生大力捐獻資助,而在眾志成城,集腋成裘的情形下,共募資3676890元整,在一年間重建完成。
1971年(民國60年)當任村長孫重仁發起集公金,補修地平、廟庭及刷新神殿。
1980年(民國69年)則由三姓寮獨資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