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根據豐德宮歷略誌記載--緣起於清光緒年間,本庄人士先祖父吳羊羔,隨當時五條港安西府進香團至南鯤鯓進香,虔誠向李府千歲求得香火攜回膜拜,因事先未徵得家人同意不敢放置正廳,乃懸掛一大榕樹,早晚崇奉,每逢風雨夜,附近時發祥光,眾稱神火,庄民無不稱奇,嗣後吳氏成家立業,遂延聘神像雕刻師雕刻李府千歲、張府千歲、中壇元帥等神尊,並向赤山龍湖岩請回觀音佛祖供奉於自宅,由於神靈顯赫、有求必應、有應必靈,吳宅乃漸成為善男信女典禮膜拜之所。吳氏亦義務擔任文生工作,化災解難殆,至民國三十二年日本皇民化運動,以昇天祭為由大肆搜索佛像焚燬,眾信眾恐李王神尊難逃祝融,乃商議遷移吳洞先生府邸後宅以策安全,雖在日人嚴密監視下仍有信徒暗地前往膜拜祈求心靈平安,一日夜晚正當點燈瞻崇之際,日本警察恰巡邏至此,眾瞿然以為大事不妙,忽然一陣狂風吹熄煤油燈乃得倖逃此劫,此寧非李王顯靈耶,但吳洞仍被日人以集眾滋事痛打一頓,誠屬無妄之災,至此人心惶惶,不知何時使見天日,翌晚李王託言吳羊羔意謂今勢眾生難渡,然不日即可苦盡甘來請再忍耐,果不久台灣光復信徒為感念吳洞護神有功,於其宅設神壇供人信奉,大抵光復後至五十年間文生工作由陳振法先生負責,其時香客鼎盛不絕,於途五十年夏季李王神示陳文生擇日駕返老家(即吳羊羔宅),由其子吳克仁夫婦以隆重儀式迎接之後,香火更盛遠近馳名,普渡眾生。韶光易逝,歲月易得,上述主其事者漸入老邁,此時吳克仁三子吳玉池,於台北從公之際仍心懸故里,神尊之事暗中立下建廟心願,六十七年清明節偕同內人陳姿伶返鄉掃墓,當晚李府千歲借三太子扶乩吳蔡葱訓示,建廟時機已至,應適時展開籌備工作並責由吳蔡蔥在家宅訓乩,四個月後進行籌備工作此其間文生工作由陳振法、吳文達擔任,吳蔡葱奔走於全省各地募捐,其旅費除自付外餘均由王錦松、黃裕茂及吳萬春負擔,六十九年二月十八日吳萬春發起建廟宣言組籌建委會,由吳能宗任主任委員、吳欉任總幹事、黃金在任秘書,同年四月二十六日李府千歲聖誕,當天弟子吳炳、吳玉池、吳清河、吳耀昆,率先負責樂捐新台幣壹佰萬元作為建廟費用,意在拋磚引玉、集腋成裘,一時之間全村踴躍,輸將共襄盛舉,時在主任委員、總幹事日夜不休鼓吹下,共樂捐肆佰多萬元,令人感奮,復在主管委員、總幹事、秘書精心擘劃全力奔走及全庄通力合作下,乃於五月六日,由破土官吳斌輝破土,預定一年內完工,觀乎本廟之興建全由樂捐集資,並於一年內竣事,可謂空前,此全賴庄民熱心廟事犧牲奉獻所致,取名豐德宮意在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德沛天地源遠流長。於今眾信得有瞻拜崇奉之所爱於落成之際將本宮延革追記一二藉供後人之瞻仰並發思古之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