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本宮奉祀之五年千歲,係清初中山先人出海捕魚,見一竹筒巡繞竹筏漂浮不去,乃撿回發現內有令旗四面,分別記有侯、徐、吳千歲,盧、羅、譚千歲,薛、封、趙千歲,張、何、耿千歲。遂先用草茸搭建草壇供奉,後因草壇被颱風吹垮,繼而以土塊砌牆茅草為頂,又因水災倒塌,再用空心磚砌建,也被飛砂掩埋,從此即以擲筊方式,由爐主迎回自宅供奉。
及自民國三十七年,始由崙背鄉林中良大德出錢,中山民眾出力,協力完成磚造廟宇。時經中山朱府千歲扶乩指示,前殿曰「開元宮」,供奉朱府千歲,後殿曰「鎮安宮」,供奉五年千歲,此即一廟宇兩宮名之由來。
民國七十四年三盛、許厝寮、中山三部落信徒,有感於五年千歲威靈顯赫,德澤廣被,而廟宇卻陳舊狹窄不宏,且地勢低窪,乃決議重建,於民國七十九年入火安座。
(以上內容節錄自廟內沿革碑文)
中山鎮安宮開元宮主祀五年千歲,據《台灣省雲林縣市寺廟文獻大觀》一書中記載,另有三百多年前,自大陸漂來一隻帆船,由本境中山地方上陸鎮駐,後來因屢有洪水之患,災難不堪,乃遷往東南而去,因此本境奉祀之五年千歲,一直未向何處進香。鎮安宮創立於道光年間,原建土角竹墙,至光緒戊戌年,洪水損壞,一直無廟六十年,迨民國卅六年,當時管理人許媽追發起建廟之議,完成鎮安宮之建築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