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三百多年前,明末忠臣鄭成功退取台灣,率來大批墾荒闢野的漢人,其中一部分定居於現今之海豐村一帶。而陳聖王、朱府千歲、吳府三王爺、太子爺等神尊,本於海豐街就有廟府供奉,可惜清道光戊戌年洪水氾濫,海豐街廟宇也被毀,居民紛紛外移,以致只留下陳、許、蔡、楊四姓共四戶人家,外移之村民將本來廟宇之神尊帶出供奉,陳聖王被蔡氏族親帶到現之元長鄉潭內村,朱府千歲與太子爺被帶到本鄉現今之施厝村,數十年前陳聖王起乩,指示要迎回本境合供,但施厝村村民不允而作罷,後來才再雕奉現之朱府千歲、吳府三王爺、太子爺。至於陳聖王是於民國初年楊厝寮還是四戶時,因村內有男丁要結婚,竟無神明可神證供拜,遂由蔡耍老先生二兄弟至潭內向族親商借,連夜以衣櫃偷供請回來,後來潭內居民要來索討,但先民與其商量及聖王聖茭指示而作罷。陳聖王公等神尊是大家的信仰支柱,遂由大家擲茭輪流當爐主膜拜。
民國七十七年完成興建社區活動中心時,大家就有建廟的構想,所以全庄翌年開始籌建廟宇事宜,村民除自由樂捐外,因陳聖王神威遠播,有很多十方善信也慷慨解囊,廟宇於民國八十年農曆八月動土,隔年神尊入火安座,供信眾參拜。本廟興建時奉神尊玉旨指示,取名「永極宮」,後又奉玉旨,將廟名敕改為「永安宮」。
(沿革內容節錄自楊厝數位機會中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