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先人周朝戒於鄭成功開台第二年,隨著移民潮恭奉法主聖君來台開墾。剛渡台時,生活始終漂浮不定,周老帶著家小同伴,恭帶法主聖君各處飄浪,直到棲身於麥寮之架仔頭。當時沿海一帶荒漠之地,冬季之時風沙走石,生活艱困,經幾代默默耕耘,還是東遷西移未能落定。至嘉慶初年,虎尾溪洪水氾濫成災,村民紛紛遠走他鄉。在清嘉慶十一年(西元一八O六年),法主聖君忽然顯靈附乩指示,要村民回原來家鄉定居整頓家園,水氾問題自有安排。村民多半懷著恐懼之心回到老地方定居。當時法主聖君降駕指示,用青竹符於虎尾溪上游分岔處,釘青竹符定水流,自此溪流固定,水道不再分流,村民始能耕作收成。
村民為了感激法主聖君之恩澤,於清嘉慶十三年(西元一八O八年),用萊草竹筒當柱,興建一座奉祀法主聖君的草茅廟宇。在醫療落後的年代,法主聖君神威顯赫,常顯靈開藥救人或解厄。直到清道光十九年(西元一八三九年),才改為木材建築,村民生活簡陋,廟也隨遇而安。隨著歲月沖流,廟宇歷經數次重修,至民國六十八年重建現今的廟宇,民國八十六年增建雙邊廂房、鐘鼓樓與前拜亭,民國九十年全部竣工,為現在玉安宮之全貌。
(以上內容節錄自廟內簡介文宣)
架仔頭玉安宮據《台灣省雲林縣市寺廟文獻大觀》一書中記載,另有由來自大陸,原祀於民宅,光緒廿四年因虎尾溪大水災,沖散村落,鄰庄山寮之玉安宮亦遭災毀,至民前七年,主事周蚶倡議邀請山寮、新厝等有志人士,協議信徒捐金,選擇現址,創立玉安宮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