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霄仁厝福興宮由來久遠,住民奉祀本宮主事神祇--李府千歲(李王爺)暨蕭公法主,溯自前清康熙年代,該二神祇護佑先民自福建泉州府遷徙來台,經海豐堡著陸,聚居於昔日虎尾溪下游河床北側一帶,先民墾荒拓地以圖溫飽之餘,惟獨不敢忘卻神祇之恩澤,除平素虔心膜拜外,遇有事情,求諸神祇,皆可逢凶化吉。
惟天有不測風雲,清光緒廿四年(西元一八九八年)洪水為患,住民無糧維持生計,四方離散,居無定所。歷此浩劫,冥冥之中或神祇顯靈,離散住民先後復返原地,且徙居而來者,與日俱增,膜拜者漸眾,住民安居於此有感二神祇威儀,故集思建廟以利供奉,日治明治四十三年(西元一九一O年)在眾善信共識下,簡就以竹、木、土方砌置而成,並命名為李王爺廟(福興宮之前身)。
日治昭和七年(西元一九三二年),經信眾商議募資以略具優質之建材重整福興宮,於昭和九年(西元一九三四年)竣工,次年另行迎奉蘇府千歲、徐府千歲二神祇。然本部落地處沿海,終年飽受風砂及鹽害之苦,廟宇建構快速風化,廟貌築年老舊且有塌陷之虞,有鑑於此,熱忱的信眾發起重建福興宮之舉,民國七十三年(西元一九八四年)冬季廟宇正殿竣工,另迎入吳府千歲,與原供奉神祇合稱五府千歲共鎮本宮。民國九十年(西元二OO一年)增建正殿兩側與鐘鼓二樓,為現在之廟貌。
(沿革內容節錄自廟內沿革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