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沿 革
本宮奉祀伍府千歲。相傳于咸豐三年,由先民王九爺向頂萡子寮分香,於自宅奉拜,當時神靈顯赫,庇境護民,由此村民共仰膜拜。
于光緒十二年,王九爺提議,建廟安奉,擇地田中而建,訂稱福天宮,其後白府、沈府兩位千歲巡狩過境,由村民迎入本宮,並合祀天上聖母、觀音佛祖。
光緒廿三年,王九爺再發起修繕廟宇,于至民國三年,由當時管理人:蔡營籌募鳩金,遷建於現址,日據末期,日人推毀島民之信仰,神像疏入民宅安奉,置廟宇荒廢。
于民國卅八年由本村王却、王武、蔡曲、蔡瓶、王添教等善德,各處奔波募資,再次重修本宮,民國五十五年善信王添教,樂捐修造神龕,恭迎諸神,重燃香烟,歷經十二載風雨侵襲,危不堪使用。
民國六十六年伍府千歲,重顯神靈,其時村民團結一致,選定爐主吳傳、副爐主蔡孽。同時選出籌建委員會,並成立福天宮管理委員會,任聘王仲河為主任委員,再次重建經會議決定加強結構,莊嚴廟觀建造,當時資金短缺,經村民協力合作,團結一致,出錢出力,終於在民國六十六年動土開工,迄民國六十七年十月十二日順利完工,舉行落成入火安座慶典。
歷經廿二載,因地層下陷,時逢積水。致廟宇異存莊嚴,遇逢聖典,信眾涉水膜拜,實有不便,經村民開會同意重修,並遴選重修委員會,參與墊高工程規劃,經信士王添教發起本工程計劃任務。任主任委員蔡仁忠向伍府千歲擲筊請示墊高七尺七寸方向照原不變。
訂農曆八十九年二月十五日卯時動工,其間承蒙諸位善信大德鼎力樂捐資金,使本工程於八十九年六月十二日順利竣工。
註:本宮供奉伍府千歲,于咸豐三年,即民前五十九年至民國八十九年,歷經一百四十八春秋。
重修管理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