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據先人傳述,在距今貳佰餘年前,有謝姓三兄弟(長為謝逢開、次為謝慶、三已佚名),自福建泉州謝厝街渡海來台,初住彰化番仔窪(今之芳苑),再遷移寶斗(今之北斗),暫住,後遷至現在口湖鄉青蚶村北面,因冬季西北季風強烈,飛沙屯積,又遷至外埔(今之埔南村),當時外埔已開發,有街道營商,便選擇在此經營油車(榨油廠),及布店,生活逐漸安定。
謝姓兄弟中有二位較俱遠見,為建立自己之部落,乃選擇再遷移,而選擇現在謝厝村的謝厝為目標,遷移後定名為謝厝寮,以事開墾,惟兄弟中有一位尚留外埔,因受傾軋,不久亦遷至謝厝寮共住,而發展為今之謝厝寮。
渡海來臺之謝姓三兄弟,攜有吳府三千歲之香火,因神靈顯赫,為感神恩,而為其雕塑神像供奉,吳府三千歲本是五府千歲兄弟排列第三,所以稱吳府三千歲,可能當時先人未知其由,誤以為吳府三千歲是三位兄弟,而分別雕塑三尊金身,分為大三王、貳三王、參三王,此為本庄奉祀三尊王爺之特殊情形,初為方便集體朝拜,先搭草寮安奉神像。
滿清時代治安不良,各村莊常有寇盜入侵,謝厝寮人丁稀少,常寡不敵眾,每次聞有寇盜侵入時,惟有祈求吳府三千歲庇佑,吳府三千歲常顯化人丁應敵,使寇盜不敢侵犯,外界傳聞謝厝寮人多驍勇,其實乃吳府神威顯赫護佑之功也。
迨西元一八四七年,(清道光二十七年歲次丁未),庄民感懷王爺恩澤乃集資興建磚造小廟奉祀,取名為順天宮,座東向西,至據明治年間以無神論政策,摧毀寺廟,焚燒神像,當時爐主預先將吳府三千歲金身請掩在五谷大櫃內避難,至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時,庄民經濟拮据難予重建廟宇,但敬奉虔誠之心未曾遺忘,所以每年逢農曆九月十五日吳府三王爺聖誕,暫以搭壇方式慶祝,回憶昔時醫藥尚未發達,庄民若有病痛,均以請教吳府三千歲賜丹方及挖其神像底座之木屑烹服治病,至為靈驗,庄民益感神恩,現神像底座ㄧ大洞可為證明,民國四十五年歲次丙申年間,村民再集資在現在之活動中心,整修該簡陋磚造之小廟宇,早晚、初一、十五日,方便庄民信徒敬奉膜拜,民國五十一年,地方人士有感於需要,而有轉移座北朝南之議,於民國六十九年間,有居外之高雄人士陳勝勇大德,承吳府三千歲托夢欲至其家中鎮宅,陳大德遂自高雄騎機車至本宮了解情形,廟內見王爺神像,發現其中參王爺金尊即是夢中之神像,故向主事者請示經頭家仔及爐主答應其奉請參王爺金尊至其家中奉祀,於每年回駕進香以慶祝聖誕倍增盛況,當時庄民經濟不佳,紛紛往外阜謀生,以改善家境,每年吳府王爺千秋日始回鄉慶祝,並帶動外地信眾大德參香,常被外地善信大德建議廟宇狹小參香不便,有重建之必要。
惟當時全庄僅六七百人丁,資金缺乏無法進行重建,後經高雄陳勝勇大德及中壢謝運大德,提出重建構想,並願意為其後盾,使堅定村民重建之信心,而於民國七十一年間,邀請庄內眾信善開會協議,重新擴建達成共識,遂進行計畫及募款,經一年時間,開始每天晚上關大輦等候三千歲起駕指示擇地,民國七十二年歲次癸亥年三月十五日晚上,吳府三千歲降臨駕扶大輦指示選擇在現在之宮地後,而成立籌建委員會,委員二十五人,每人各自捐款最少壹萬元以上,主任委員帶頭樂捐壹拾伍萬元,再募求庄內眾善信,每人丁不分男女捐壹仟伍佰元,分三次捐獻,作為籌建基金,最初所捐募協商謝春田大德,同意,供售廟地三分地,每分地貳拾萬元計算,並承蒙本村洪坪大德以三分地之土砂樂捐挖掘沙土約六百台鐵牛車台,完成廟地填土,高度約五台尺左右,信眾團結出人工、牛車工整地妥善後,於民國七十二年農曆癸亥年六月十六日工程招標完成重建計劃,又同年九月初二日動土開工重建,承蒙四方大德在興建中,無論內外遐邇一呼百應解囊樂捐,同心協力方得完成該廟宇,於民國七十三年歲次甲子年農曆六月十一日卯時入火安座,但繼續造作部分工程,至翌年七十四年歲次乙丑年八月間工程全部完成,總工程費陸佰肆拾貳萬壹仟元,同年農曆十月二十五日未時,舉行開廟門建醮祈安落成大會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