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依沙崙後鎮天宮簡志:沙崙後因東邊有沙崙七座,聚落因處於沙崙之後,因以為名。因沿海風力強大,且多開墾為田,今只剩一、二小崙而已。先民初來,罹災患疫,求醫不易,常仰賴神明庇佑,以化解災厄。昭和五年(1930),由陳獅發起往笨港口港口宮,迎回天上聖母神像膜拜。昭和七年(1932)又再往麥寮鄉光大寮聚寶宮乞香蕭太傅。昭和九年(1934),中營太子在本地顯靈,輔助天上聖母及蕭太傅。昭和十六年(1941)以後,日本推行皇民化運動,拜神強迫日本化。民國三十四年,臺灣光復,不久耆老蔡老比由褒忠鄉馬鳴山鎮安宮分靈請回五年千歲,信眾冀歸公有,得其允諾。此外李府千歲、張李莫千歲、田都元帥等正神均為信眾植福消災,惜無廟供奉,經公議設神壇於王趕先生家。
民國七十年秋,決議建設公廟,由五年千歲、天上聖母、蕭府太傅為主駕,進行擇地,於同年農曆十一月十八日動土興工,賜名「鎮天宮」。不論在地或旅外人士熱烈捐獻,以50多戶之小聚落,建此雄偉之大廟,誠一大奇蹟。
本宮為宮殿式建物,宮前廣場佔地約5百坪,正殿佔地約80餘坪。於民國七十二年竣工,於同年農曆五月十六日舉行安座大典。奉祀五年千歲、天上聖母、蕭府太傅為主神,兩旁日月殿分別供奉司隸境主、福德正神。宮後另建後殿,奉祀玉皇大帝及觀音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