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本廟奉祀之神明,最初緣於竹筏載有香爐及香灰在海上漂流,而由本村先民呂福桂所拾得,奉祀於自宅。
後來因神靈顯赫,受村民共同信仰。道光六年(1826)呂福桂之外甥呂安發起村民雕刻神像,並建廟宇膜拜。迭經咸豐十年(1860)、光緒三年(1877)之修建。 昭和十八年(1943)二次世界大戰廟宇被損,迨民國三十四年臺灣光復,再另購約有5分左右之廟地,準備重建。後衡量建國民學校為當務之急,乃將廟地讓作校地。延至民國六十年始填魚池為廟地,並向旅外村民募捐,本地住戶則依丁數及土地面積捐獻醵金,始重建完成現在之廟貌,並增祀蕭府千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