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斗南八卦窰忠義祠沿革(如上圖),其內容詳述如下:
甲午之後,清光緒二十年(西元一八九四年)民前十八年,朝鮮東學黨作亂,清廷出兵馳援,日本也派兵至,後來亂平,日本不肯撤退,且進據北京城,又乘機襲擊清兵,敗青海、牙山、平壤、大東埔,後又進軍奉天,陷旅順、大連,繼入山東,並分盤南下陷澎湖群島,進逼台灣各地,而他里霧(斗南),也被襲擊,地方大批愛國志士,群起抵抗,不少無名英雄不幸陣亡,而日軍也傷亡不計其數,當時日皇派七弟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當近衛師團長,隨軍督戰在檨仔腳湖畔附近(今東明國中後方),遭義士殺傷,沿路逃至大湖口溪北側,終告死亡。當時民眾為收理抗日陣亡無名英雄,在親王殉亡處,集體收埋一座萬人塚,稱為大墓,後來在大墓後建一座簡陋小廟,用土角壁、竹子蓋的。
縱貫公路未開發前,只有一條像農路又沒有橋,廟建在路西側,於乙未年(一八九五年)民前十七年馬關條約,談判將台灣、澎湖割給日本統治,日本統治後開始肆意搗毀全台灣各地方大小廟,剛落成不久的忠義祠也無法倖免,當地先民前輩為了要保護這座具有特別意義的忠義祠,便設法畫一尊日軍騎白馬佩長刀親王神像,利用掩日人耳目手法,表面上是祭拜日親王,事實上是弔祭抗日英魂,總算將忠義祠保存下來,(據舊社沈窓科老先生云),日本時代每逢節日都率領學生或官員到忠義祠祭拜一番。
爾後縱貫公路開發,小廟又簡陋,經四十多年風吹雨打,外觀早已殘破不堪,(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台灣重歸祖國,隨近地方人士,打算再重建,但有關單位都認為忠義祠是祭拜日人之廟而不准,經多位地方人士據理力爭,最後於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年獲准重建,重建後又經三、四年,縱貫公路年年又增高,以致忠義祠陷入凹底之中,又在公路拓寬兩種因素之下,民國七十四年初,歐黃傳先生,四方奔走,承蒙賴慶群先生及張銳宗先生兩位之捐地,始能於乙丑年(七十四年)動土興建同年乙丑年(一九八五年)舊曆十一月初五日落成安座大典,至今剛好滿一百週年。
忠義祠管理委員會 謹識
本沿革石碑 吳燕明 敬獻
中華民國八十四年三月
根據「雲林縣寺廟文化專輯-(下集)」之記載「忠義祠」相關資料如下:
廟 名:忠義祠
教 別:道教
供奉主神:忠義公
創立年代:約1900年,但幾經遷移。於民國七十五年遷此
創 建 人:不可考
地 址:雲林縣斗南鎮明昌里延平路二段七零二之一號。
電 話:(05)5962241
寺廟沿革或簡介:
本祠所供祀的忠義師公,原為日本帝國「北白川宮親王」在西元一八六四年台灣割讓日本時,奉派來台灣管理諸羅山 (嘉義)一帶,但因諸羅山為流民所佔領,於是雙方有激烈的戰爭。川宮親王失敗,不幸受傷負傷並逃亡,來到他里霧社(斗南一帶),因傷勢太重死亡,殉身之後 的親王,仍念念不望要護佑台灣人的心願。於是找到了一位鹿港人-西頭榮,多次附身於他懇求西頭榮為他完成心願。西頭榮知道親王顯靈,發動了附近舊社里、南 昌里、豐田村、明昌里村里長,及熱心的有緣人士相助終於有忠義祠的落成奉川宮為忠義師公,
祠堂正對著台一線省公路,據附近的老前輩說:因有忠義師公的佑護,幾十年來雖有車禍的發生,但每次都化險為夷,從未有因車禍而死亡者。
忠義師公的精神如祠堂的對聯:忠勇昭昭憶萬世長傳宇內,義氣耿耿千百年猶在人間。
(資料提供者:僑真國小 邱清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