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雲林隴西宮沿革,如上圖,其詳述內容如下:
一、雲林隴西宮沿革
「隴西宮」昔日稱為「李祖廟」,首建完成於清咸豐三年(西元1853年)孟春。主祀「輔信王公」李伯瑤公,系唐代奉命任戍閩軍中營將(總參謀),復兼漳州建制,佐治立功樹德,普受福建漳民之愛戴,立廟永頌恩澤。是故移台先民緣此奉祀,香火隨進墾地,膜拜守護神祗。
據文獻與傳說,先民自明鄭之後,漸續移植屯墾嘉南地區,至他里霧(今之斗南)落籍田頭、北勢子(文安)等地都多為李裔。形成聚落後,咸豐年間,呼應議成,擇地現址「後庄」(意為後成之庄),共商建廟,公祀聖賢,恭雕李伯瑤公尊像奉拜。募捐水田(稱李大公田),執輪耕、辦祭祀、敦親睦族,闢廟室為學堂,啓發後進,綿延馨香,至民國十六年(西元1927年),添奉李淵公神像,香火彌盛。
惟日據末期(西元1932年),連遭暴政蹂躪踐踏,禁教漢文、迫改廟貌、拆毀燕尾脊頂、令焚神像,幾臨毀廟滅神厄運。幸賴神恩聖德顯化,通靈善信合力,一一疏隱克制,乃免於大難浩劫。民國三十四年秋,台灣光復,神像回殿復座,遂還舊觀典祀。民國四十三年(西元1954年),小修殿堂,民國七十五年(西元1986年),眾議重建,並奉神諭易名「隴西宮」,以誌德澤恩光。
「隴西宮」佔地141坪,重建經費預算新台幣壹仟貳佰萬元整。先由熱心善信樂捐籌資,果獲十方信眾齊心響應,立竿見影,深感動人。民國丁卯年擇吉興工,翌年戊辰吉旦,歸火安座,庚午正殿竣成,辛未續建牌樓,壬申年仲夏,榮蒙 李總統登輝先生讚賜「隴西宮」匾額題款,高懸供仰,益增神威顯赫。甲戌年孟冬,築造鐘鼓兩座樓亭,從此鐘聲遠播,十方奮發;鼓動善信,勤修功德,光輝永耀四海,澤庇萬民無疆
雲林隴西宮重建委員會 主任委員 李萬正 謹撰
二、主神輔信王公略傳
「輔信王公」姓李名伯瑤,字崑宗,號輔信,甘肅省隴西鄉人,唐朝開國名將魏國公李靖之孫,貞觀二十三年(西元649年)歲次己酉,三月八日寅時誕生。公幼即慕道,聰明睿智,與眾不同,時人稱之為神童。及長,博通經史、天文、地理、歧黃、詩書、素書(以道、德、仁、義、禮五者為一體之闡述)與太公韜略(子牙兵書六韜三略)。相貌魁梧英偉,聖藻溫純,文武雙全,萬事享通,世稱「隴西仙」。
高宗總章二年(西元669年)歲次己巳,泉、潮間蠻獠嘯亂,朝廷命陳致公(陳元光之父)為嶺南行軍總管(征閩元帥),領軍校(官職)五十八姓(是啓舉族傾家以行),時陳元光十三歲,隨父領兵征蠻。李伯瑤時年二十一歲,為中營將(總參謀),許天正為先鋒將,馬仁、歐哲、張伯紀、沈世紀等四方營將,屯禦梁山之雲霄鎮。
高宗儀鳳二年(西元677年)歲次丁丑四月,陳政公卒,陳元光年二歲,代領父眾,同年五月,朝廷命為嶺南行軍總管(征閩元帥),任李伯瑤為參軍(軍師),並信賴佐政,緣此承征閩元帥賜號「輔信」,乃曰李輔信。
李輔信制定軍紀,奏上征閩元帥,准奏七禁為戒:
一、戒貪功誤國。
二、戒臨陣退縮。
三、戒不遵命令。
四、戒姦淫民女。
五、戒取人財務。
六、戒濫殺降卒。
七、戒漏洩軍機。
立此七戒以整軍風,命令一下,上下效死,莫敢違抗;前後方渾為一體,臨敵無一稍懼,論功則互掩飾;秩序井然,軍風如是,眾皆心服焉。李輔信佐理民政,以仁德服人,執法如山,制定民政大綱,奏上征閩元帥,准奏實施七大綱要:
一、滅息滋擾,互解糾寨。
二、招徠流亡,隨才任職。
三、檢制盜賊,宣布典章。
四、化蠻永泯,教化王道。
五、開闢荒地,營農羈粟。
六、撫孤存老,救濟成家。
七、置社巡邏,通商惠工。
立此大綱,恩威並施,使蠻民不覺流亡之苦,為國不屈不撓之精誠,掃除凶醜,不計生死。
永隆元年(西元680年),李參軍「輔信公」隨陳元光「開漳聖王」,討伐南蠻(蠻首雷萬興、苗自成、漳浦娘媽寨蠻賊藍奉高等賊眾,逃之四散,消滅糾黨滋擾)討平南蠻,嘗渡雲霄,奏上朝廷置郡,「指江水為文曰:此水如上黨之清漳」,而以「漳」為郡名,即「漳州府」。府轄七縣,漳浦、龍溪、紹安、長泰、平和、南靖、海澄縣。靠山面海,縱420里,橫520里。
垂拱二年(西元686年)歲次丙戌,陳元光上疏言周官,七閩宜併潮州,惠來增八,請建一州「漳州府」在泉、潮之間,以控嶺南,詔令陳元光兼轄。任李參軍控閩駐軍,佐理民政,並建城堡三十六所,設置村莊,開創文物典章制度。其朝思衛國,夕想民社,愛民如赤子;時巡軍校,教誨捍禦,不屈不撓之精誠,惠民利國之作為,普受萬民「如親其親」之崇敬。
景雲二年(西元711年)歲次辛亥十一月,蠻寇復起于潮(今廣東省潮安縣),猝抵岳山1,公隨即動兵抵禦。因賊勢頑強,急兔反噬,不意中賊計,旋於漳浦娘媽寨(娘子國)之役,因援兵不繼,致全軍失陷,為國捐軀,時壽六十有三齡。百姓突聞惡耗,無不哀號痛泣,淚流成河。懷思之情,如喪考妣;哀悼之聲,足震山岳。民眾相約服喪,沿途哀祭,悲思萬千,乃暫予分別安葬陳元光「開漳聖王」、李參軍「輔信公」於綏之大峙原。
征閩元帥陳元光與李參軍伯瑤為國殉難之惡耗傳來,朝失忠良,民痛無怙,朝廷乃命文武百官穿戴喪服,舉行國殤公祭,為期七七四十九天。
玄宗開元三年(西元715年),朝廷以嶺南多故,命陳珣(陳元光之子)率武勇夜襲賊寇巢峒,斬寇首藍奉高,不僅為民除害,且洗雪復仇,又俘其餘孽,掃蕩匪寇,地方於焉平靜。翌年遷州治於李奧川(今漳浦縣治),下詔為陳元光「開漳聖王」暨李參軍「輔信公」建廟合祀,以使一代忠烈,永垂不朽,宋紹興年間,追封「威武輔勝上將軍」,明洪武帝勅封「輔信王公」,漳人立廟祀之,虔誠非常,香煙遠揚,再賜樂器,增建「聖德世祀」牌樓,以表揚「輔國開漳功第一」,詔賜「豹韜衛鎮軍大將軍」。所謂將軍均由漳州城內東南,合祀配之,有前鋒將許天正,分營將馬仁、歐哲、李伯瑤、張伯紀、沈世紀等五營將。其為國為民,功業彪炳,忠魂丹心赫,精忠貫日月,萬民瞻仰,仁聖忠勇,世人景仰勳蹟,世代天子以至庶民,虔誠憑弔。
【附記 輔信王公】
李伯瑤(征閩中營將)曾任「開漳聖王」陳元光之參軍,因佐政有功,賜號「輔信」。當隨「開漳聖王」征討南蠻諸寨時,以驕兵之計,智擒賊酋,平三十六寨,遂奏封「司馬」。又曾鑿斷鵝頭山,平娘子峒諸寨,戰功彪炳,卒諡「定遠將軍」。宋紹興年間,追封「威武輔聖上將軍」。明洪武帝敕封「輔信王公」,漳人立廟祀之,虔誠非常,香煙遠揚。
中華民國八十一年(西元1992年)十月
雲林隴西宮管理委員會謹摘錄誌
本簡誌荷蒙大園鄉竹圍福海宮提供,謹表謝忱
上述資料來源:摘自「雲林隴西宮史略紀念誌」。
【李祖厝:田頭隴西宮的風水地理 】
田頭「隴西宮」早期稱為「李祖廟」主祀「輔信王公」李伯瑤公,初建於清咸豐三年孟春,據耆老傳說與文獻記載,先民自明鄭以後,漸從大陸渡海來台而移居於嘉南平原一帶,至他里霧落籍於田頭、北勢仔(文安)等地者多為李裔,形成聚落後,咸豐年間呼應議成,擇地後庄(現址)立宗建廟,公祀遠祖李伯瑤公尊像奉拜,又捐公田(李大公田)執輪耕、辦祭祀,闢廟寺為學堂,啟發後進,於日治時代1927年添奉李淵公神像祭拜,香火更盛。
「睏虎穴」—庄內臥虎藏龍
據耆老口傳,當初田頭李姓先祖是與大東沈姓先祖一起來他里霧開墾,兩姓的祖先義結金蘭拜為兄弟,希望兩姓同心協力不分彼此,既為兄弟,所以兩姓祖先也發誓沈、李兩姓不得通婚,後來這個誓約隨著時間而被族人逐漸淡忘,今日兩姓後代已經不再禁忌通婚。據傳,當時,沈姓先祖率先建造沈姓祖厝於今之大東里,沈祖厝的地理為「黃蜂出巢」穴,能夠庇蔭子孫人丁旺盛。隨後李姓也在田頭後庄擇現址興建祖厝,據傳李祖厝乃為一「睏虎穴」,是一個象徵臥虎藏龍的好地理,因此祖厝的地形後方漸高、周圍遍植巨木(檨仔)讓老虎遮蔭休息,祖厝前方一灣流水環繞而過是象徵帶來錢財、留住錢帛的最佳地形,先民在此歷經數百年的經營,李姓子孫綿延不斷地散佈在全台及世界各個角落,大家都不會忘記每年到了祭祖日,都會回來祭祖。
資料來源:雲林縣斗南鎮公所-隴西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