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根據「雲林縣寺廟文化專輯-(下集)」之記載「興國宮」相關資料如下:
廟 名:興國宮
教 別:佛教
供奉主神:觀世音菩薩
陪祀主神:關聖帝君、武德尊侯、天上聖母、中壇元帥、玄天上帝、靈湖太子、周倉爺、註生娘娘、福德正神
創立年代:民國六十七年元月二十三日
地 址:雲林縣斗南鎮舊社里興國路二十九號。
電 話:(05)5962076
寺廟沿革或簡介:
本宮主祀觀世音菩薩、武德尊侯、當年隨祖先移居來台奉祀。民國二十三年由舊社里耆宿沈水泉、沈雲兩位先生,提供 舊社段一零一號(重劃後興國段九三九、九一八號)土地,暫時作為集會所。迄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後,乃由里長及地方士紳等籌劃利用原有集會所,以簡單方式 從中間隔一小房作為神房,暫時安奉觀世音菩薩、武德尊侯,並增奉福德正神等神像,供里民膜拜,亦名堂號為「興國堂」。
信虔誠敬奉,乃經沈崇興先生於民國六十三年間發籌募重建之議,即受地方士紳等熱烈響應支持和各方善信呼應,隨即 辦理申請興建手續。並於民國六十六年十二月完成本殿工程,並擇吉於民國六十七年一月二十三日(丁已年十二月十五日)舉行入火安座大典,同時改宮號為「興國 宮」。(資料提供者:僑真國小 陳芳珠)
舊社興國宮沿革誌,如上圖其詳述內容如下:
本鎮原稱他里霧係高山族社名而來,據荷蘭佔台文獻記載,高山族在雲林地方設有五社,其中他里霧社即本鎮舊社里。本鎮早自明朝鄭成功開台墾拓,清朝統治後漢人陸續移居,乾隆年間遂成市街,為雲林地方最早開發之地,清康熙四十九年周元文重修台灣府志中已有「他里霧庄」之記載。至康熙五十六年諸羅縣志中記載「諸羅十七庄」之一,已有他里霧之稱。光緒十三年改屬雲林縣後為十六堡之一,雲林縣建治前隸屬諸羅縣為一堡,轄本鎮及古坑鄉湳仔、麻園、虎尾鎮惠來厝、過溪仔、大埤鄉埔羗崙等地計五十八庄。
本庒主祀「觀世音菩薩」,「武德尊候」等神像,當時隨祖先移居來台奉祀,每年農曆十一月十一日訂定為平安酬神祭典日,舉行平安祭典活動,同時「筶筊杯」選任翌年爐主並由值爐主輪流供奉神香相延至今,民國廿二年由本庒耆宿沈水泉、沈雲兩位先生提供舊社段一零一號(重劃後興國段九三九、九一八號)土地面積零點零六四八公頃,暫時作為集會所興建用地,迄民國卅四年台灣光復重返祖國懷抱,乃由現任里長沈坤、副里長賴名水、地方士紳沈連平、賴茂結、沈天瑞、張金來等策劃,利用原有集會所,以簡單方式從中間隔一小房作為神房,暫時安奉「觀世音菩薩」、「武德尊候」,並增奉「福德正神」等神像,供里民膜拜,亦名堂號為「興國堂」。
後鑑於原建簡陋,破舊不堪,不敷日增善信,虔誠敬奉,乃經沈崇興生於民國六十三年間發起等籌募重建之議,即受地方士紳沈窓科、何錦智、陳豹、陳相、賴陸海、黃添壽、沈福來、沈春雨、沈發、賴秀珍、賴火旺、林有智、胡新義、沈正一、林文彬等先生熱烈響應支持,幸賴神恩廣被,各方善信呼應,隨即辦理申請興建手,並於民國六十四年五月鳩工興建,民國六十六年十二月完成本殿工程,並擇吉於民國六十七年一月廿三日(丁已年十二月十五日)舉行入火安座大典,同時改稱宮號為「興國宮」。並辦理後續計劃,先後完成五門、鐘鼓樓、金亭、石獅、陽台拓寬等重要工程,乃為善信崇仰聖蹟,今值宮廟落成,宮域善信欣慶虔敬崇仰有所之期,為感念「觀世音菩薩」,「武德尊侯」暨諸神聖,神威普化,福庇群生,降千祥納百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謹誌為念。
主任委員 沈窓科 謹識
中華民國六十七年元月廿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