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爺
基本資料
資料來源: 政府官方資料
座標定位方式: 住址轉址定位
坐向: 160
地址: 雲林縣大埤鄉大德村新街20號
電話: 05-5912327
主祀神明: 三山國王
陪祀神明: 三奶夫人 / 關聖帝君 / 註生娘娘 / 太歲星君
建立沿革:

三山國王,為廣東揭陽縣霖田(位於潮州西邊)境內巾山、明山、獨山三座山神「神化」的總稱。其受封,據傳是在宋太宗太平興國4年(西元979年)。當年太宗御駕親征,討伐流寇劉繼元,被困於太原城下,忽現金甲神人操戈馳馬而降,嚇退賊寇,劉繼元降服,王師因而大捷。凱旋時,城上雲端出現:「潮州三山神」字樣,知為神靈顯異助陣,乃賜廟額:「明貺廟」,詔封三山神為:巾山國王,大王,俗姓連名傑,字清化威德報國王明山國王,二王,俗姓趙名軒,字助政明肅寧國王獨山國王,三王,俗姓僑名俊,字惠威弘應豐國王南宋末陳有連之亂,帝昺(南宋末代皇帝,西元1278-79年在位)領軍伐之,但出師不利,陣前諸將99位成仁,帝遂引師撤退,惟大河阻隔,不能涉渡,正在危急之際,遙見對岸三山峻嶺上有數條旌旗飛揚,迅即向之求援,果然驟顯一駿馬,帝昺安然涉河脫危。返朝後,詔示往三山詳查援軍,但三山嶺上人跡杳然,惟巾山山麓有三山神廟,帝昺遂遣使重修廟宇,賜名「三山國王廟」。之後,近鄉民眾咸拜奉祀,香火日盛,成為潮州人的鄉土神與信仰中心。太和街三山國王廟,位於今雲林縣大埤鄉大德村新街20號。「太和街」是清領時期以來的舊地名,臺灣光復後改稱「新街」。清康熙13年(西元1674年)三藩亂起,適有粵邑人張忠義渡海來臺,並奉揭陽霖田都明貺廟三山國王保身,後奉祀於街中自宅。當時太和街瘴氣未除,民眾多染疫病,於是祈求三山國王神威庇佑,以伏魔施醫救世,結果每求必應,病者皆得痊癒,眾弟子感於神靈顯赫,遂倡議興建廟宇。由於三山國王明示廟址應在太和街「百姓公」落腳處,應神旨示意,百姓公決定禮讓,結果前殿奉祀三山國王,後殿為百姓公。嘉慶14年(西元1809年),張元國、張元基兄弟,招集53庄善信,鳩資8500銀元興建廟宇,更遠從廣東陸豐縣雕造三山國王金身,迎回奉祀,廟號「太和街三仙亭」,並組織數大柱:「主壇,張元基公;主醮,劉德興公;主普,郭大陸公;主普,郭華賜公;主普,郭孟富公;三官首,張各卿公;都會首,劉宏度公;壇越主,郭宜安公」。明治40年(西元1907年)2月地震,廟宇倒塌,當時民眾經濟困難,未能立即募款修建,信徒張建朝以茅屋安祀,香火仍然鼎盛。昭和6年(西元1931年),管理人張有卿向轄內53庄善信募款三萬餘元,改建廟宇。重建當時,神明指示,百姓公願退出禮讓三山國王。於是由善信劉守騰獻地,在廟的後方鳩資興建百姓公廟。當時三山國王指示:「到太和街祈求禮拜三山國王,並應順道前去廟的後方禮拜百姓公」,至今流傳不變。二年後(西元1933年)完工時,由梅山鄉善信謝有益捐獻樟木雕刻鎮殿大王、二王、三王神像。目前廟內文物,有嘉慶君御賜(西元1813年)的「熙朝柱石」匾。另有乾隆年間及光緒17年(西元1891年)添置的石香爐各一只,以及數十個清領時期石雕柱珠。跤趾陶、石牆、石柱、木樑、木柱等,亦出自名師手藝,雕樑畫棟,頗具特色。民國85年(西元1996年),經內政部審查通過,成為國家三級古蹟。

 

資料來源:文化部文資局

http://www.boch.gov.tw/boch/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caseId=PA09602000219&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menuId=302

簡介與相關圖片:

廟貌

 

天井

 

正殿

 

帶旨官

 

指揮官神像

 

管理委員會名錄

 

王馬

後殿一景

管理委員會名錄

後殿配祀說明

三山國王夫人

關聖帝君諸神像

陳林李奶夫人

後殿

三山國王廟簡介

陳林李奶夫人神龕

後殿主祀公告

天井

太歲星君神龕

五營旗

100年中元普渡轄區捐獻公告

太歲星君神像

註生娘娘神龕

關聖帝君神龕

正殿

關聖帝君

註生娘娘

奉祀神明 (主神之外):

關聖帝君神龕

 

關聖帝君諸神像

 

關聖帝君

 

太歲星君神龕

 

太歲星君神像

 

陳林李奶夫人神龕

 

陳林李奶夫人

 

註生娘娘神龕

 

註生娘娘

 

後殿配祀說明

 

三山國王夫人

內政部寺廟登記資料
登記名稱: 三山國王廟
教別: 道
建別: 勸募
組織型態: 管理委員會
負責人: 劉瑞德
建築與飾物
建築概況:

大埤三山國王廟為南北座向,整體兩殿兩廊式廟宇,兩殿之間以廂廊連接,並具有前埕及中埕,三川殿的兩側建有兩個類似鍾鼓樓樣式的廂房,推斷應為後期增建之物,三川殿上屋脊形式為三川脊,並具有雙重的脊堵,稱為西施脊,以福祿壽三仙作為屋脊中央的裝飾,剪黏及交趾陶裝飾繁多,均出自名師手藝,題材以三國、封神榜為主,屋面鋪以青灰色的筒板瓦,前埕目前為混凝土作的空地,可看見完整廟的立面風貌,也是廟會活動搭建臨時戲台的場所,中埕中設有一水池並設有一個拱橋,傳說為給神明通過的小橋,但後人多以此為攝影的景點,中埕之後為正殿,正殿又稱為大殿,是整個寺廟的主空間,神明端坐中央,由於光線幽暗、面積大、高度高,流露出莊嚴神祕的氣氛,而裡頭所藏有的文物主要以神龕、桌案、香爐、燈座、執事牌、籤筒為主,正殿上具有清嘉慶皇帝所賜的匾額及清領時期所遺留的石爐,屬珍貴的文物。三山國王廟的樑柱彩繪以紅色底色,在樑上及周圍具有彩繪裝飾雕刻,豐富多變,但因為高度太高,而使觀察者不易察覺,但壁堵上多有雕刻及彩繪裝飾,雕工頗為細膩而豐富,深具歷史藝術價值。

 

資料來源:

文化部文資局

http://www.boch.gov.tw/boch/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caseId=PA09602000219&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menuId=302

填表資料
填表人姓名: 張薰云
填表日期: 2012-11-23 00:00
地理資訊
附表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