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復興宮位居北港鎮北郊,原名撫番。明天啟元年(1621),顏思齊、鄭芝龍率漳屬黎民於笨港登台,安營紮寨、鎮撫土番、從事墾殖之地。民國五十四年,台灣省文獻會廖漢臣、洪敏麟先生發現本里北郊即為笨港三木康榔之舊址,並掘出明末清初陶銅器及青銅玄天上帝神像,更足以證之。
三槺榔是由刺子崙、燈篙崙、馬崙等三座大沙崙得名。清康熙二十二年(1684)設立台灣府,三槺榔是諸羅縣大槺榔堡,三槺榔原屬半月形沙土,常遭季風吹襲,洪水氾濫。道光十八年(1838)大水災,使本庄毀於一旦,庄民遷移各地,散居三槺榔庄附近的人,為感謝先民墾殖不易,乃結合庄民互相砥礪、戮力經營,並向台南府城的撫番鄉親承購住地,於光緒七年(1881)重新建居,為承先民墾殖之遺志,沿用撫番寨舊址,正名為府番。光緒十四年(1888)改隸雲林縣大槺榔東堡,光緒二十七年(1901)更為斗六廳大槺榔東頂堡後溝仔庄土名府番,民國九年十月又更為台南州北港郡後溝仔,字府番。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後尚隸屬台南縣北港區,迄三十九年九月公佈行政區域調整,便改為雲林縣北港鎮府番里。
復興宮所祀之媽祖,是於三槺榔庄前之笨港溪發現,自大陸流來之上等樟木,加以雕刻金身,此木分刻三尊媽祖,命名為『三槺榔二媽』,庄民晨昏焚香膜拜,因道光十八年(1838)大水災,三尊媽祖亦因庄民避災而分散各地,其中一尊流至北港(今北港朝天宮仍有一尊刻有『三木康榔二媽』),一尊流至新港,另一尊則為復興宮之鎮殿媽。由於當時水災侵襲,媽祖只好暫置民宅奉祀,其後庄民甚感不便,民國六十年歲次辛丑,由籌備委員會召集人張神固等人,發起建廟之議,復經庄民一致同意共襄盛舉鼎力捐獻,終於民國六十一年竣工落成,並於農曆十月入火,供奉天上聖母、陳府千歲、池府千歲、保生大帝、福德正神、中壇元帥等,復興宮遂成庄民宗教信仰之地、精神寄託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