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鎮安宮俗稱七王爺館,明鄭時期笨港屬於天興州轄,設立「行館」,清廷領台,這裡及鎮安宮附近土地,是收租納糧辦公的地方,後興建「笨港公館」即今址。因年久荒蕪,經居民修繕作為祠廟奉祀「楊府七千歲」,笨港居民不稱王爺廟,而稱「七千歲(王爺)」因此合稱「七王爺館」或「七仔爺館」,在台灣王爺是比較特殊的稱呼,也凸顯本宮的歷史背景。
至清光緒十二年(1886)正名「鎮安宮」。日據時代遭日本皇民化影響,神像一度藏匿居民家中,光復後居民迎回宮奉祀。然廟祠亦因地震傾毀顯得十分破爛,到民國四十年,「三益境」居民發起重修成今廟貌。主祀神明由「楊府七千歲」,增加「丁府八千歲」、「馬府千歲」三位主神,是笨港五大境「三益境」居民的保護神。
楊府千歲,係早期居民自大陸移民迎至笨港奉祀。神像以竹為骨幹,身軀以紙為材料並彩繪,面部有鳳凰形狀,黑白色彩造型,雄偉剛毅,手執天戟頭戴王爺帽著龍袍,腳踏小鬼及神獸,善司伏魔消災解厄。早期醫藥未發達,廟中小兒科大人科藥籤很靈驗。神威曾達雲林虎尾、嘉義市、台中大里、台北地區,都有本宮的分靈廟及神壇。
丁府八千歲,分靈自下崙福安宮。相傳清末,地方曾發生流行病,王爺前來地方消災庇佑。事平,居民懇留丁王爺安奉本宮。神像斯文有禮,穩重若文官,右手執筆,具福相狀,令人肅然。
馬府千歲,神像威猛碩壯,環目腮鬚,身背八位童子,雙手突出,形成九頭十八隻手形體,面黝黑戴將帽。據傳馬府神明,是早期先民自大陸移居笨港,迎奉自家鄉的守護神。相傳清代笨港溪氾濫成災,本境因地處低漥,居民每遭水患,馬府千歲便顯靈化草木救助災民無數。因此每有天災,居民無不呼「馬府千歲」與「媽祖」聖號庇佑,常逢凶化吉,神蹟流為美談。
鎮安宮歷經三百餘年變遷, 迄今雖處小巷中,香火仍維持不墜。每年都浩浩蕩蕩往南鯤鯓與下崙進香,開辦信徒安奉太歲,庇佑境裡平安。為發揚三益境楊府七千歲神威,每年千歲誕辰晚上七點,會舉行「代天巡狩」夜間遶境活動,上元節則舉行猜燈謎、提燈踩街活動。中元節放水燈,憑弔祖先及讓孤魂野鬼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