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清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年),福建省泉州府後府尾鱟口,建造王船,船上供奉七位夫人(王、金、李、黃、江、顏、駱)神像擔任主帥,七府王爺(蕭、蘇、邢、沈、羅、池、朱)護駕,連同王船以遊地河方式放洋出海,經台灣海峽到蚵間外海石滬擱淺,當地先人許克明、許後德兄弟發現,且船上好像有人招手,後率人泅水有的划竹筏登船,只見王船擱淺漏水,船上供奉七位夫人及七位王爺神像,滿載糧食及傢俱,活羊及活狗各一隻及一鍋飯熱騰騰,眾人見狀即添飯來吃,結果肚子痛,眾人即一起跪下祈求神明,要將擱淺之王船拖至岸修復,後將王船拖至岸邊修理,並將神明一一暫時請至海邊先人許家興之罟寮奉祀,後神威顯赫,漁船滿載而歸,村人感念七位夫人及王爺保佑,即在清光緒二年(1876)商議集資建廟,新廟落成後,神威更加顯赫,每逢海象變化前,常有民眾見七位夫人及王爺船巡視外海,保祐漁民平安歸來。後於大正10年(1921)重建;民國62年時,據說七王爺中之羅府千歲即降乩指示,本廟地有神聖要前來接掌,要另覓廟地重建,當時信徒即向神明請示,結果原址重建及遷址重建均為5聖杯;後來為求慎重,敦請當時新屋鄉長姜仁平先生為見證人,當眾擲筊,結果此次原地重建無聖杯,遷新址重建七次聖筊,結果分成二派,主張原地重建的即增建後殿,供奉金母娘娘,民國64年改建,民國74年花蓮王母娘娘降乩要來輔助七位夫人及王爺救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