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清朝同治年間,一唐山人士於虎山之石洞內鑿一石香爐,並以紅綾上書「玉皇上帝暨列位尊神」懸於洞上。村民每日焚香膜拜,至誠至信,香火不絕。後值日據時期,鄉人擬立廟奉祀,因日本政府推行皇民化政策,禁止供奉神明,該石洞並為日軍佔據,闢建大型防空壕。台灣光復後民國四十二年間,松山地方仕紳及耆老溫金波、劉永浩等籌資搭建竹屋,供奉玉皇上帝為主神,並命名「松山奉天宮」。民國四十八年,永吉路開安宮自雲林褒忠鄉馬鳴山鎮安宮分靈「五年千歲」,因香火鼎盛,地方人士乃共議合併兩宮供奉之神祇,並籌畫於現址擴建。民國五十六年二月成立「松山奉天宮管理委員會」,歷經各屆委員胼手胝足,且十方善信鼎力護持,始成為現今北部最大之天公廟,神威遠播,香火鼎盛。
松山奉天宮主祀玉皇大帝與五年千歲,廟內五年千歲為雲林北上移民所奉祀的守護神,於民國48年時合併,現在發展為北部最具規模之天公廟與五年千歲廟。並與社會公益團體與學術界合作,舉辦多次展覽活動,十分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