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禹帝宮主祀水仙尊王,其創建與鹽行地區早年的產業開發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明鄭時,陳永華於洲仔尾闢設鹽場,當時的洲仔尾即今日的鹽洲里,並奉西楚霸王項羽、屈原於茅舍。康熙23年(1684)臺灣首任府知事蔣毓英將鹽田官營化,由官方出資,令民在此開闢鹽埕,鹽產日增且量冠全臺,庄民為感恩水神之庇護,再供奉夏禹,並尊其為主神。而最早的建廟紀錄是在乾隆43年(或42年)由知府蔣元樞率眾捐資督建,名為「禹帝廟」。
(另據地方耆老相傳,蔣元樞重建鹽場時,認為將禹帝等供奉於簡陋的茅舍中,極為不敬,遂命人另覓良地(當地流傳該地為「龍蝦出海口穴」,是為福地),請鹽商出資建廟。而據《禹帝宮廟志》記載:「乾隆43年,蔣元樞重建鹽場時,目睹禹帝宮搖搖欲墜,認為褻瀆神明,乃捐獻俸祿號召信眾集資重建廟宇,規制為龍虎井加雙龍。」)
至於何時易名為「禹帝宮」,一說在臺灣入清時(1683)已定名(據《永康鄉志》記,石萬壽,1988);一說則在民國35年新化大地震毀後遷建才易名「禹帝宮」(據《南瀛地名誌》記,黃文博,1998)。惟當時蔣元樞所建之禹帝廟已毀於民國35年新化大地震,翌年遷至原址東南方(即禹地宮今址)重建,今廟則為民國83年(1994)所建。
禹帝宮於昔日茅屋時僅崇祀項羽、屈原,入清後再奉大夏聖帝夏禹,後漸次增祀,目前主祀大禹、項羽、奡王、屈原與伍員「五水仙尊王」。
禹帝宮雖主祀大禹,然每年的主要祭典盛會仍以農曆6月6日項羽的聖誕為主,而非10月10日的禹帝誕辰。據說是因為感念先民在明朝時建廟的初衷,故以最初所奉祀之神明舉行祭典,此外,廟方重要的活動尚有每年的端午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