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鹽水武廟主祀文衡聖帝,據〈鹽水武廟廟誌歷史典故記要〉之記載,其源起乃明末時麻豆有一信女,敬奉一幅關聖帝君畫像,某日,颳起狂風,將放置屋外曝晒的聖像往東北方向捲走,該信女隨即僱人追蹤,至鹽水港新街(即現今武廟路)始知聖像被風吹掛在新街尾端大榕樹上,於是飛奔趕回麻豆向僱主稟告,一同至鹽水港處理,奇怪的是:當這位信女請人爬上大榕樹摘取聖像時,竟無法請回。圍觀人群中有位長老說:「是否關聖帝君要移駕本街接受善信奉拜?」經點香求問擲筊,證實關聖帝君欲移駕鹽水港,當地人士與該信女遂集資搭建臨時廟宇供奉,而成為鹽水武廟之肇始。
清康熙7年(1668),鄭成功部將何積善、范文章、參謀陳永華次男陳漢光及台澎兵備道梁文科等,但見鹽水港新街祀奉關聖帝君聖像簡陋的小廟,莊嚴十足,乃倡議擴大興建,以供更多善信四時膜拜。廟成,聖威大顯,凡百姓所求,都應驗如響,從此香火鼎盛,信徒大增。
乾隆年間,里民曾修建一次。
嘉慶8年(1803),奉政大夫林元品獨自捐資,擴大規模重新改建,並建後殿佛祖廳,奠定武廟日後之廟規。
道光8年(1828)董事李怡成、曾長源、陳學古等發起募金集資,加以修繕。
光緒元年(1875) 因廟宇受風雨侵蝕,破損不堪,再度整修廟貌。
日治大正6年(1917),翁應賢倡首募金,再予重修廟宇。
戰後,民國34年(1945),李春波、翁應賢兩人見武廟廟貌寒傖荒涼,乃於民國35年(1946)倡議境民協同捐修。
民國60年(1971),時任武廟里里長兼武廟管理人李春波及地方人士再度鳩資整修,並購置廟地,增建廟後花園,於民國61年(1972)竣工。
民國72年(1983),後殿之玉蓮寺,因年久失修而斑駁不堪,全體委員遂決議拆除改建。
武廟為鹽水地區的公廟,亦為鹽水郊商舖戶所奉的信仰中心。尤以每年關帝爺遶境與元宵夜蜂炮活動,成為地方的年度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