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摘自 臺郡三郊「水仙宮」沿革簡介,水仙宮管理委員會 編輯,2004.11
.康熙二十三年(1684),此頃,台灣外貿商人集資草創茅頂竹柱篾壁廟宇,奉祀水仙王,為本宮之始。
.康熙四十年(1701),此頃,商旅信眾再集資改建為磚壁瓦頂廟宇。
.康熙五十二年(1713),原任台灣水師左營遊擊廣陵卓爾壇獻匾,題『川靈配嶽』,懸於正殿四點金前列前緣。
.康熙五十七年(1718),水仙宮重建慶成,知府王珍獻匾,題『著靈鰲柱』。
.乾隆六年(1741),台廈商旅陳逢春等捐資重修,填平廟前南勢港道為廟埕,購置南畔店舖七間,北畔八間,立碑於廟前埕覺津亭,並建造後殿,獻匾『萬水朝宗』。
.乾隆二十八年(1763),北郊商人蘇萬利等商號聚資六百大圓,於是年冬裝修聖像,並彩繪廟宇,為郊商護持本宮之始。
.乾隆二十九年(1764),台灣知府蔣允焄以廟前小港淤塞,為臨近居民所侵佔,下令拆除所侵佔之地,增廣宮前廟埕,計廣三丈,長十二丈,氣局軒敞,廟貌莊嚴,立水仙宮清界勒石記石碑於廟三川門內。
.嘉慶元年(1796),福建水師提督兼台灣總兵哈當阿、巡道劉大懿應三郊之請,頒『嚴禁海口陋規』示諭,刊刻於石,立於本宮三川門內,以杜絕海關文武員弁勒索弊端。同年,三郊大修水仙宮,改建廟北十三間店舖為三益堂,面朝南,移後殿福德正神至北鄰佛頭港景福祠合祀。
.嘉慶二年(1797),是年季秋水仙宮大慶成,由知府楊紹裘題『三益堂』,以論語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祈三郊對官府直言,對民眾多體諒,多作公益,商務廣通四海。另獻匾題『慧照東瀛』,則懸於佛祖廳。是時三郊所護持之廟宇,除水仙宮外,尚有大天后宮與鹿耳門天后宮二媽祖廟。
.道光十三年(1833),秋,知府周彥以三郊護土平亂有功,獻『衛國抒誠』匾。同時,三郊再修水仙宮。
.道光十四年(1834),十月,水仙宮重修慶成,前知府周彥題聯祝賀。
.光緒三年(1877),郊商黃南金發起,由府城郊商與各界人士捐資重修水仙宮,為三郊執筆水仙宮以後,首度有三郊以外人士捐款修建者。
.光緒五年(1879),水仙宮重修慶成,獻匾題『瀛東寶筏』,唯獻匾者改題『都人士公立』。三益堂三郊輪值制,由每月一家改由每月三家,聘進士施士洁為稿師,掌三郊實權。
.明治三十一年(1898),三郊與洋行買辦共組台南三郊組合,推洋行買辦王雪農為首任組合。
.明治四十二年(1909),第二公學校移至今立人國小新址,留女生於三益堂上課。
.大正元年(1912),三郊組合長王雪農卸任,由北勢街許藏春繼任第二任組合長。同年成立女子公學校,校本部設於育嬰堂,三益堂為分部。
.大正五年(1917),許藏春發起重修水仙宮,經費由三郊組合與對外募捐支應。同年整修完成,許藏春辭三郊組合長一職,仍任水仙宮管理人,組合長一職由謝群我繼任,為第三任組合長。
.大正十三年(1924),女子公學校在故縣署新校址啟用,三益堂女生移至新校址上課,三益堂復歸水仙宮。
.昭和十一年(1936),布商林允於三益堂創辦永樂幼稚園。
.昭和十六年(1941),台南州知事一番瀨佳雄於公會堂宣佈解散三郊組合,合併於台南商工會議所,並拍賣三郊產業,先拍賣義民祠與溫陵媽廟,水仙宮與大天后宮為總督府官員宮本延人等所阻暫緩處理。
.昭和十七年(1942),以太平洋戰爭延及台灣,為應付戰時需要,欲拆水仙宮為防空地,宮本延人力爭,並得總督府應允,陳明沛卻夥同李姓人士自行拆除,僅剩三川門,神像移祀海安宮,許藏春以護持無力辭管理人職,由王朝榮繼任。
.昭和二十年(1945),日本向美國為首同盟國無投降,台灣由中國派軍接管,改稱民國三十四年。是時,水仙宮僅剩三川門,神像移祀海安宮,宮內空無一物.
.民國四十三年(1954),郭炳輝發起就所剩三川門與部份中庭重建廟宇,僅一進,建材多取於拆除大後殿與三益堂之物,剩餘建材售與灣裡,一部份則移存省立工學院建築系保存。
.民國五十一年(1962),台南市連續三年亢旱,禮請本宮禹帝出巡府城繞境祈雨,為本宮禹帝首度出巡。
.民國五十三年(1964),水仙宮廟後曠地興建永樂市場,同年水仙宮建醮慶成。
.民國七十四年(1985),發起募款重修水仙宮。
.民國七十七年(1988),水仙宮重修完成。
.民國七十九年(1990),水仙宮重修建醮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