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重慶寺據台灣文獻「台南市宗教誌」所載,創建於清康熙六十年(1721),原址在今楠農林區管理處,當時的建築為三開三進,寺宇寬敞,佛像莊嚴,晨鐘暮鼓,梵唄不斷,原是臨濟宗的一脈,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知府莊元樞捐俸重修,可惜沒留下碑文圖記,而有此因緣,本寺在府城被譽為「七寺八廟」之名勝。
在道光二十年(1840)巡台姚瑩倡議由府城各寺廟號召境眾,結合鄰近寺廟組聯境以作防匪抗盜,本寺當初也是屬於八吉境的一個聯境寺廟,其負責防守大南門城的防務工作,然於光緒二十一年(1895)台灣割讓給日本,日政府於大正五年(1916)成立台南州,為建州廳以便統治台南州,本寺的土地就被徵收,莊嚴梵宇因而被毀,一些寶貴的文物留失,爾後經境眾募款重建於現址,雖然從大叢林變成單殿一拜亭的小廟,但也不失莊嚴,在鬧中取靜也是個清修的好道場。
台灣光復後,本寺周圍公家機關林立,以至境眾他遷,寺務不振,以致淪為有寺無信徒之狀況,到了民國五十八年(1969)管理人王天恩居士等多位信徒,禮聘駐鍚在台北縣中和市貢噶舍的金剛上師──貢噶老人為住持,並託上師代管寺務,遂重組管理委員會,歷經重組後的主任委員童炳清、邵禹銘、黃冠榮,以及各委員、信徒的同心協力之下,弘揚西藏密宗噶居派(白教)佛法,始開南台灣密宗之始,今信徒已達三、四千人。
本寺主尊原以華嚴三聖(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貢噶上師駐鍚後,因上師是修紅觀音成就者,所以現以密宗「大悲勝海紅觀音菩薩」為主尊,配祀「馬頭明王護法」為月劦神,而在本寺亦有道教之神像,如全市唯一的西嶽大帝,配祀速報司,功德司和牛頭馬面將軍,這是以前供奉於大武廟西北角的南星殿,因讓殿廟毀而移祀於本寺,此外更有全市唯一軟身的註生娘娘,更有本市四尊造形特別優美月下老人中的其中一尊,在本寺就有一尊。本寺亦附設「大悲利生會」,以遵照上師茲悲救人之宗旨,曾經多次受政府的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