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立年代參考文獻:
- 永曆元年( 1647 )(文史工作者田野調查,2011年6月)
據「臺南市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洪敏麟 著/臺灣省獻委員會編印/1975」載:
俗稱下太子廟,在府前路283巷2號,廟域面積51.75坪,廟房建築面積29.75,主祀中壇元帥太子爺,創建於永曆年間。至乾隆四十年(1775)築靖波門時,城垣緊迫,廟庭窄小,乃擇原廟略東地點現址遷建。民國20年因廟宇隔鄰之民房改建時,鑿地基震動,致使廟壁棟樑傾圮,乃加予重建,二次大戰期間遭受破損,民國三十五年重修。
建立沿革:
本宮奉祀中壇元帥(哪吒太子),創始於明永曆年間,已歷三百星霜矣。歷史悠久,為東瀛古廟之一。據台灣府土記載:「昆沙宮在鳳山縣土墼埕」,又據台灣縣志記載「太子宮在土墼埕尾名下太子宮」。鄭氏時期建。府縣志籍各有詳記。
按鄭氏時期,土墼埕保是今之地方法院,電力公司,監獄及南區石橋,昆沙,小西等里一帶,原屬萬年州(鳳山縣)有廟宇三座。據台灣府志寺觀(宮廟)篇記:「慈濟宮在鳳山縣者,一在安平鎮(今之本市安平區康熙年間亦屬鳳山縣)。一在土墼埕。關帝廟在鳳山縣者,一在安平鎮、一在土墼埕。昆沙宮在鳳山縣土墼埕。」前者慈濟宮及關帝廟均在雍正年間前後廢毀。僅存昆沙宮為當時鳳山縣土墼埕保唯一之廟宇。
本宮廟址原先建於前清軍裝局前(道台及府台軍裝倉庫),座東向西,正面臨海,據續修台灣縣志城池篇記載:「自小北門東旋至南小門止,盡植刺竹,西面衝海波不植竹,建大砲台二座,北砲台一座在小北門口臨海,南砲台一座在今之小西門前臨海」。光緒廿一年日本佔台,將前清之軍裝局改為刑務所,兩年後日本政府徵收廟,逐被拆除建築刑務所宿舍,今之看守所前至監獄大門口前面宿舍一帶皆是也。
從此被迫遷入現址。購買舊式民房之材料,暫建公厝以祀本神。直至民國十九年,因震崩塌而重建,光復後於民國三十六年重修,同年舉行遷建後首次祈安清蘸。經三十餘年歲月,因大殿歲時浸入,棟樑朽壞,雨漏壁淋,丹粉陳暗,復格局狹隘,思更新而式廓,經管理委員會屢次開會集議,在民國六十八年拆除,即行動工興建,歷時八載,於民國七十六年完成,使本廟凌駕舊日之壯觀,廟貌堂皇,氣象煥然一新,香火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