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本寺創設於康熙年間,乃蔣公子所創七寺八廟久一,相傳古時未建寺以前,面前三流水叉口,忽有一次遇洪水之時,流來一塊迆木,經久擱盤旋不去,里民覺為奇觀,即拾起彫刻金身供奉,即今之鎮殿佛祖是也。故從前又稱「水流觀音」,乾隆年間,蔣公子任臺灣知府之後,倡修寺宇,並列為七寺八廟之一,乾隆四十四年,歲次巳亥(西元一七七九年),由董事蕭隆修繕一次至乾隆五十六年,歲次辛亥(西元一七九一年)歙由陳遜輝等地方士紳,發包重修一次,其後再由大德居士錢得寶,捐獻增築後堂(後殿),迄至民國四年,由管理人趙澄源重修一次,民國卅五年,再由管理人林水定發起重修一次,民國五十七年重建,民國九十九年再修完工,成為現在寺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