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福祐清宮主祀池府千歲,據廟方記載,其創建年代不詳,初為土地公廟,乾隆年間(西元1736年至1795年)重建,並改為老爺廟,奉祀福德神、中壇元帥、註生娘娘等。嘉慶8年(1803)嵌腳庄耆老黃標枝等地方人士商議並醵金重建,並更廟名為福祐清宮(明直宮光緒12年重修碑文中有「福祐清宮眾弟子捐艮四十元」之記載),此後香火鼎盛,其間均無修建。
明治44年(1911),地方有志倡議重修,並舉行首次建醮大典,破除「嵌腳無醮、王牛稠無廟」之俚諺。後由南鯤身供請池王爺香火,並奉為主祀。昭和時期由於庄內人口大量外移,信徒逐漸減少,廟宇在無人管理下破損不堪,因此嵌腳有諺語稱「嵌腳老大隱龜龜,有廟底無廟身」來形容當時廟宇的困境。
民國63年,由蔡金木等地方有志研議鳩資,在舊廟址南邊約十公尺處完成重建新廟,再由南餛鵑請香增奉為五府千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