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清朝咸豐年間,位於台灣府西北隅台海之內灘的大港寮,尚為沒有人煙的荒郊野地,當時從福建渡海來台而住於外渡頭(台南縣西港鄉)的魏姓人氏由於捕魚而到此處,發現這塊未開闢的大好地方,就定居於此,爾後陸續又有錢、莊、戴、吳、王、黃、林、侯、朱姓等先民遷移至此地生活,共有十三隻竹筏在此海灘作業或經營漁塭養殖,因出海捕魚維生時,常與大海驚濤駭浪相搏出生入死,在風險之中討生活,為祈求平安,魏姓祖先向且其原居地的外渡頭「厚德宮」延了謝府元帥香火來此供大家祭拜,後來人數漸多而有村落的雛型,地方威感神庥,於清朝同治年間,雕刻謝府元帥神像奉祀。
謝府元帥係保護鄭成功軍馬渡台神祗人之一,傳於二百五十多年前,台灣洪水氾濫,謝府元帥神像漂流外渡頭漩渦三日不去,經地方耆老跪請神意,擇吉建廟奉祀保護地方,謝府元帥神靈赫濯,餘慶綿綿,信眾受其福舍。
民國三十五年由王海益、黃吉、王石頭、錢大松等地方士紳發起購地填土的盛舉,並於民國三十八年建設「公厝」─大興宮。民國五十八年由於信徒日眾,公厝不敷使用,遂由里民戶數區分為六部分,產生錢大松、王墻、黃吉、戴準、林玉川、王石頭等六位委員負責募捐興建大興宮,當時委員王岳輝則負責完成建廟。並歷經民國七十年翻修廟宇、八十五年擴大廟庭土地、九十二年三月重建大興宮峻工,並舉行入廟安座大典,完成大興宮廟宇現在建築規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