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爺
基本資料
資料來源: 田野調查
座標定位方式: GPS 定位
地址: 臺南市六甲區珊瑚路198巷1號
電話: 06-6982205
主祀神明: 觀世音菩薩
陪祀神明: 釋迦牟尼佛 / 準提佛母 / 地藏王菩薩
創立年代 (台灣寺廟概覽): 明鄭時期
創立年代參考文獻:
  • 明鄭時期  (文史工作者田野調查,2011年3月)
  • 明鄭時期(林衡道,《台灣寺廟概覽》,台灣省文獻會,1978)

建立沿革:

赤山龍湖巖主祀觀世音菩薩,明永曆年間,有一修行人雲遊至此,見此地群山環抱、實為修行之地,遂於山間結茅成盧,在此潛修,初稱「巖山廟」。明永曆15年(1661),鄭成功軍隊據守臺灣,移民隨之來臺,清康熙初年,南部發生大水災,在永康洲仔尾附近(即今安平港支流),浮現一塊青砥石,形似觀音菩薩,據傳此聖像是由南海普陀山漂流至此,居民稱奇傳告,四方爭相觀瞻,互爭迎請,然此石卻重得無法搬移。時值有本地庄民胡劍刀運糖經過得知此事,於是驅車前往參拜,並奉香禱告,欲請菩薩到赤山堡奉香,果然輕輕請上牛車,初時覺得佛像輕如鴻毛,行至龍湖村時,佛像卻如釘牢般不動如山,經問卜後得知佛意留在赤山巖,於是迎入奉祀,是為今赤山龍湖巖前殿鎮殿之大媽。

永曆19年(1665),陳永華駐軍於此附近,時聞晨鐘暮鼓,乃尋聲至寺,有感菩薩靈異、微妙莊嚴,又見該地山明水秀、環山臨湖,宜闢為佛門聖地,乃發心興建佛寺,竣工後命為「赤山龍湖巖」。在高拱乾《臺灣府志》中即有記載:「龍湖巖:在諸羅縣開化里。陳永華建。環巖,皆山也;前有潭,名龍潭。潭之左右,列植楊柳、桃花;亭內碧蓮浮水,蒼檜摩空。又有青梅數株,眾木茂榮,晚山入畫。真巖居之勝境、幽僻之上方也。」據傳,當時於興工中挖出菩薩相一尊及石香爐一座,現均供奉保存於寺中,赤山龍湖巖完工後,並迎請福建高僧參徹禪師前來駐錫,當時寺內佛、法、僧三寶具備,為台灣省最早的佛門寶剎之一,參徹禪師亦稱龍湖巖第一代開山祖師。

爾後,於清康熙44年(1705)、乾隆元年(1736)、同治5年(1866)、同治12年(1873)皆曾改建或重修,日治以至戰後,亦歷經多次增修擴建,現寺廟之建築則是於民國61年所修整迄今。

簡介與相關圖片:

赤山龍湖巖

赤山龍湖巖    (張耘書2011. 03.12拍攝)

赤山龍湖巖外貌

赤山龍湖巖外貌    (張耘書2011. 03.12拍攝)

赤山龍湖巖正殿

赤山龍湖巖正殿    (張耘書2011. 03.12拍攝)

赤山龍湖巖正殿神龕

赤山龍湖巖正殿神龕    (張耘書2011. 03.12拍攝)

赤山龍湖巖大雄寶殿

赤山龍湖巖大雄寶殿    (張耘書2011. 03.12拍攝)

赤山龍湖巖佛殿

赤山龍湖巖佛殿    (張耘書2011. 03.12拍攝)

赤山龍湖巖後殿

赤山龍湖巖後殿    (張耘書2011. 03.12拍攝)

赤山龍湖巖彌勒佛

赤山龍湖巖彌勒佛    (張耘書2011. 03.12拍攝)

赤山龍湖巖後殿建築

赤山龍湖巖後殿建築    (張耘書2011. 03.12拍攝)

乾隆47年〈孫大爺開租碑〉

乾隆47年〈孫大爺開租碑〉    (張耘書2011. 03.12拍攝)

赤山龍湖巖寺外臨湖一景

赤山龍湖巖寺外臨湖一景 (張耘書2011. 03.12拍攝)

奉祀神明 (主神之外):

十八尊者、釋迦牟尼佛、準提菩薩、地藏王菩薩

祭祀活動:

 

農曆正月初一至初

 

 

 

萬佛法會

 

拜萬佛

農曆 2月19日

6月19日

9月19日

 

觀音菩薩誕辰、得道、出家紀念

 

祝壽祭典、各地進香團、分香廟來此進香、謁祖。

每年的香期在2月19日前五、六天就已經開始,而在19日的前後,本區的十二個里,也同時舉行輪流宴客,以慶佛誕。

農曆4月8日

釋迦牟尼佛誕辰

浴佛節

農曆7月29日

地藏王菩薩誕辰

自7月27日起舉行盂蘭盆會

內政部寺廟登記資料
登記名稱: 赤山龍湖巖
寺廟性質: 佛教寺院
教別: 佛
建別: 勸募
組織型態: 其它
組織型態 (其他): 住持制
負責人: 吳東琴
建築與飾物
古物與文物:

寺內正殿的觀音神像即當年大水漂流至此的青砥石觀音。

今寺廟前留有清乾隆47年赤山父老為紀念孫知縣協助重稅問題而立的「孫大爺開租碑」,記載著龍湖巖附近的開拓史。

參考資料
參考書目:

參考資料

1.高拱乾,《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65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2凃順從,《南瀛古廟誌》,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4。

3.<赤山龍湖巖沿革>摺頁,赤山龍湖巖,未標註出版年。

填表資料
填表人姓名: 張耘書
填表日期: 2011-08-08 00:00
地理資訊
附表資訊
香火來源: 不肯離去
籤詩
運籤: 六十首
信徒
其他可供記述事項:

赤山龍湖巖設有圖書館、創立佛學班、佛學講習會,使教內外青年,對佛教教育有更深之認識,以培植其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