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康熙年間,有先民渡海入墾台灣時,為求平安渡過險惡的黑水溝,乃奉請家鄉蕭王爺及觀音菩薩二尊神像隨行同渡,到了簫隴街後,為驅除瘟疫祈求合境平安,乃將二神尊獻出供奉於平埔公廨,以便先民族人善信日夜膜拜,此即為金唐殿之開基神尊,另奉有金元帥及方娘娘。另言是自唐山橫渡海峽遇風浪漂泊於漚汪溪邊之古名「巷口港」(現北門高中旁)之小船攜同,經簫隴街人殷勤挽留,人神始移駐本地同祀。
康熙37年(西元1698年),先民林可棟見漢人與日俱增,庇護著簫隴街的兩位神尊又屈居平埔族公廨內,著實有寄人籬下之感,乃捐獻現有所在廟地,建一廟,顏曰:「代天府」,並敬獻「宏文求莫」木匾一楨,林可棟可謂是簫隴社漢人的開基祖。「代天府」竣工完成,即向歸仁大人廟乞請香火返街雕塑神像奉祀,成為其名之始。
金唐殿建廟初期名曰「代天府」,此由乾隆己酉年(乾隆54年西元1789年)石香爐刻有『簫隴庄代天府』為證。 乾隆51年,林爽文叛變,諸羅縣城幸有簫隴街義民支援堅毅守護始能數月不陷,乃於翌年十一月初三下詔,頒賜御匾,將簫隴堡改為「旌義里」以勒石及建「義民亭」以為永垂不朽之恩賜誌念,並敕封「金唐殿」,賜「下馬碑」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以示尊崇。
嘉慶23年(西元1818年),金唐殿特於修大廟欽名賜匾後又歷經數十寒暑,丹青剝殘、廟堂傾陋,及由總理楊成美、黃光生、董事陳興觀主倡重修,規模依循舊制,廟貌更新。及至咸豐5年(西元1855年),狹隘殿堂己不敷日益增多的參拜者,總理楊成美、陳文秀、舉人陳德言等倡議重建,附合者眾,境內善信耆老齋戒沐浴三天,祈求神明降駕指示廟址子午,吉日動土,並禮聘嘉義交趾陶名匠葉王主持建廟,現金唐殿之廟貌即當時所立。
民國十七年時任佳里庄長黃深淵與耆老鄭桭首倡重修,乃聘請汕頭剪粘雕塑人物名匠何金龍主其事,金龍師畢生粹勵所學精藝盡獻於金唐殿,將葉王交趾陶全數改為剪粘,為其一生集大成之傑作,更而金龍師富有崇高愛國情操,不畏日人之淫威,將 國父遺像裝粘在廟前面牆墀頭內,成為本殿之稀世絕品。
民國45年,光復後之台灣百業欣榮,本殿董事長陳秀江提議重修,經繼任董事長鄭定續修,延聘金龍師得意門生王石發、王保原父子補修剪粘,台南潘春源油畫,施天福雕刻龍柱石壁,所有匠師均一時之選,作品雋永絕世,更而時任立法院長黃國書、考試院長賈景德及司法院長王寵惠均為本殿楹聯題書,使本殿耀鎳增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