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泰安宮主祀天上聖母,當地人稱「茄苳媽」,據其沿革志記載,明永曆13年(1659),大陸福建湄洲一商人奉請四寸寶銅湄洲媽祖金身來台,路經此地而得龍穴寶地,媽祖同意留在此地濟民救世,當時庄民遂搭建草茅奉之。
後因媽祖神威靈赫,傳遍各地,信徒者日增,香火鼎盛,康熙23年(1684),地方富紳韓高陽之祖先發起募金與庄民協力建廟名為泰安宮,同時雕刻軟身媽祖神像,將原來四寸寶銅湄洲媽祖金身置入大媽神尊內。
其後,媽祖赫澤廣被,同治11年(1872)設醮之碑文上已載泰安宮轄內三十六庄輪流主普。
道光2年(1822),韓高陽獨獻二千圓加以拓修改建。
光緒9年(1882),白河吳志高主倡獻金重建。
明治39年(1906),下茄苳庄廖炭重修,規模大致完成。
民國36年(1947),加以重修,並增建東、西廂房。
民國53年(1964),廟宇於白河大地震時受震,東、西廟廊傾圮,再度重修。民國73年(1984),廟宇正殿已年久失修,廢頹不堪,於原址重建,於民國81年(1992)竣工並舉行入火安座大典。
泰安宮可謂昔日台南縣(今縣市合併為台南市)中諸多媽祖廟中轄域最廣之廟宇,不僅是下茄苳之庄廟,同時亦是清初下茄苳堡卅六庄(今擴大為五十九庄)的總廟,其信徒遍及嘉義縣鹿草、水上等鄉與台南後壁、東山、白河、新營等區,堪稱「南瀛第一媽祖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