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德高厝,原稱竹篙厝,以地在崁頂山頂,刺竹高聳,望之竹篙聳立得名。乾隆三十年代以耆宿陳玉瓊獲知縣趙愛頒贈『齒德可風』匾,曾易稱德高厝。
鄭氏治台時期,本莊尚無漢人開墾,仁和里在虎頭山南有下灣,山北有大林等莊。入清之初,泉州府南安縣陳元亨率眾入墾此,稱竹篙厝,相繼入居者有泉州府同安縣陳氏,泉州府南安縣、晉江縣王氏,晉江縣劉氏、林氏,以及漳州府龍溪縣蔡氏,或直接入居,或由他處轉居,人煙漸稠,並未建廟,奉神仍至下灣上帝廟禮敬。或已迎上帝公香火,甚至雕刻神像在家奉祀,每逢上帝公聖誕飛昇則依例恭祝。乾隆四十年代以瘟疫肆虐,家祀神祇未能鎮壓,莊民乃往下灣,即崁腳廟奉請上帝公聖像入莊除瘟消災,終除瘟疫。事靖後,由耆宿陳玉瓊倡議建廟以奉上帝公,四十六年辛丑慶成,陳氏並獻香爐,橫題『玄天上帝』,左書『仁和里』,右書『德高厝』,為本廟興建之始。
乾隆建廟時廟貌似僅正殿以及正殿前之四垂亭而已,建材或為磚壁瓦頂。建廟之後至今整修次數約有七次,第一次為道光三十年,主持者或為陳玉瓊後裔,慶成後由巡道衙署官員山西解州仝特立獻匾,題『錫福佑民』。第二次為咸豐九年己未,主持者為職員,即因捐官或軍功得官銜而未任官之董事劉瓊芳,所獻之匾題『聲靈並楙』。第三次為光緒十年甲申,主持人為劉面,捐獻者為竹篙厝與牛稠子二庄。唯此次整次僅見昭和八年出版之台南州寺廟名鑑,或有獻匾,唯未留存至今。第四次為昭和十二年丁丑,由保正陳振聲董事主修,時或已加建左廂,慶成獻匾,題『威震武當』。第五次為大戰之後,以戰時廟宇曾遭美國飛機掃射,痕跡猶存,兼以廟宇陳舊,急需整修,乃於民國四十八年己亥由劉懋德倡首重修,重點在整修,並未加建,故未建醮慶成,謹獻匾『玄天至德』。第六次為民國五十年代以後受台南市都市擴張影響,在市區之工廠相繼移建本莊,人口由市區移入者日增,原有農地相繼變更為工廠或商店住家,而居民出售農地,頓成富戶。而上帝廟於前次整修未建醮,而年代又歷十餘年,再興工整修,民國六十三年甲寅竣工,翌年乙卯慶成,所獻之匾不少,唯未見劉懋德之匾。同年,實施台南市第四期市地重劃,範圍包含東門路以南,仁和路以西之地,並建市立文化中心、東區區公所、市立醫院於其中,成為台南市之新市區,莊民之土地又轉成價值更高建築用地,經濟更形富裕。而上帝廟僅有左廂而無右廂,似乎不合體制,而加建後殿,以奉觀音佛祖,亦有所必要,乃於民國七十一年壬戌信徒大會決議,由劉懋德之弟劉漢池主持,在正殿之後加建後殿、右廂等,並恭修聖像(詳見後述),至八十二年癸酉慶成,為今日之廟貌。
上帝廟事蹟載之於文獻者,前清各府縣志未見,日治時期之寺廟登記,始於大正四年西來庵事件之後,本廟依例登錄,至昭和八年相良吉哉依據此一登錄資料編輯台南州自祠廟名鑑,為本廟登錄於文獻之始。大戰以後,所出版之寺廟大觀書籍或有載述,唯多譯自祠廟名鑑。六十四年建醮之後,本廟執事劉懋德、議員楊信雄、里長王福成等相偕拜訪文獻委員盧嘉興,盧氏為之撰述『由竹篙里仁和宮探討舊籍所記仁和里下灣之上帝廟』一文。此後又歷近三十年,執事徐正宗、陳文科、陳俊君等執事來訪求廟誌,乃撰碑銘,並撰建置沿革、玄天上帝聖蹟,以誌上帝廟興建史事,時民國九十三年甲申黃曆六月。
資料源: 德高厝上帝廟網站 http://blog.xuite.net/years02/100/43706392
簡介與相關圖片:
竹高厝上帝廟廟貌(2011.07吳明勳 拍攝)
竹高厝上帝廟正殿(2011.07吳明勳 拍攝)
竹高厝上帝廟正殿神龕神像(2011.07吳明勳 拍攝)
竹高厝上帝廟後殿(2011.07吳明勳 拍攝)
竹高厝上帝廟後殿觀音佛祖像(2011.07吳明勳 拍攝)
竹高厝上帝廟靈霄寶殿(2011.07吳明勳 拍攝)
竹高厝上帝廟玉皇上帝(2011.07吳明勳 拍攝)
竹高厝上帝廟太歲殿(2011.07吳明勳 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