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明永曆十五年(1661),先人追隨驅荷復台,並迎請請康府千歲、池府千歲、梁府千歲、楊府太師、普庵祖師五尊神像(三王二佛)護航,並於港墘仔建茅屋神廟恭奉。道光年間台江陸地浮現,族人才分居各地開墾,為祭拜方便遂於分奉神像;七十二份竹橋奉梁府千歲,埔頂庄奉楊府太師,蚶寮塭仔內奉池府千歲,樹仔腳林投內奉康府千歲,溪南寮奉普庵祖師。
咸豐六年(1856)建築茅林屋『昭德堂』,從此全庄人民在精神上有一明確寄託,在心靈上有一共同信仰,是時爲配合西港廟今慶安宮三年一次香醮,乃敦聘尚文師教唱牛犛歌藉以答謝神澤並娛樂百姓至今。
民國三十二年昭和十八年昭德堂被日本拆除改為集會所,台灣光復後民國三十六年蔡天賞發動召集董事長陳陽,董事黃能通,張祥,蕭愁,張大埕等五人參議,復請集會所為公厝且遵照梁府千歲,朱府千歲之神旨懇求西港慶安宮代天巡狩、南鯤鯓三王吳府千歲降駕認可後,始將「昭德堂」改稱「武安堂」。
民國四十年(1951)興建廟宇是年二月破土,十月十三日落成並遵照梁府千歲、朱府千歲之神旨謂本村有天上聖母鎮守,可將「武安堂」改稱為「武安宮」。民國六十六年(1977)二月十六日卯時始請仙人命名為「長興宮」並擲筊而定其匾額懸掛。
民國六十九年(1980)三月二日於村長兼廟董事長張楠興任內召開信徒大會,由張秋東主持會議成立重建委員會並一至請張楠興為重建主任委員而開始籌備至五月十二日於本村烈位正神之意將舊廟拆除,隨後由蕭登源先生提議廟宇重建是否請示神遵將宮名更改,而經信徒大會通過並恭請鹿耳門天上聖母、西港慶安宮玉勅代天巡狩、南鯤鯓代天府李府千歲、吳府千歲鑾駕與本村烈位正神會同後由主任委員張楠興擲筊認可為『慶善宮』。
民國七十年(1981)二月十四日卯時由重建委員會聘請鄉長王福森舉行破土典禮並由信徒大會一致推薦性情柔和盡責的黃四師為重建期間現場負責人,時因本村烈位正神顯赫庇護之下,使本宮內外善男信女從事事業有發,五穀豐收,六畜興旺致大家和藹團結順利完成于民國七十年(1981)十二月二十二日卯時舉行隆重之開廟門安座大典由本村天上聖母、梁府千歲、武安尊王、吳府千歲、朱府千歲五尊正神鎮殿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