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溪底寮東興宮之創建,需追溯到清季,明永曆37年(西元1683年)施琅攻台後,台灣歸清朝所轄,清廷賜其一筆勳業東至烏山頭、西至馬沙溝,在此地中間即台灣最廣濶之平野,清帝予施琅在此平野中,騎馬連跑三日,將其所跑過之地,歸其管領,被由二重港登陸後,在將軍溪底設一寮子做基地,此寮設在今中樞村,此即溪底寮之地名之由來。從此本地漸有人煙,至清乾隆45年後,本地村民先祖,始先後自福建泉州一帶播遷來台,被等由北而南覓地墾荒,最後擇此溪底寮而定居。現住民有吳、楊、陳、賴、洪、黃等姓,先民定居溪底寮之後,為求一共同信仰,以加強團結起見,乃由黃姓角頭自南鯤鯓分靈雕刻李府千歲奉祀,再分靈雕刻主神吳府千歲,繼又雕有中壇元帥,其後又自南鯤鯓分靈池府千歲奉祀,嗣後再雕有黑虎大將神像。至東興宮創建更增雕李、池、吳、中壇元帥、福德正神,六尊鎮殿金身,本宮昔日有迎自六甲赤山巖之香火奉祀,在民國88年奉神諭雕刻金身,農曆8月28日入神,9月10日開光,10月1日安座。
早年即有人倡議建廟,民國57年經吳新枝等人之極力募捐,經費略有著落,乃著手興建,至58年竣工,當時為簡單形公厝,隨即於是年入廟。民國63年向台南縣政府辦理寺廟登記,管理人吳新枝,並公推吳必捷為主委,民國64年農曆11月1日,第一次改原公厝形式為翹脊式之屋頂建築,並修建廟門,民國69年4月30日至71年8月13日第2次重修,增設石堵,龍柱。民國69年庚申,為慶祝東申宮創建十周年,乃於是年農曆11月10日至13日辦理庚申科祈安福醮,恭請陳榮盛大法師主壇。民國77年吳新枝逝世,改由楊甲信任管理人,民國82年改選吳福山為主任委員兼管理人,吳登神為副主委。民國95年第四次重修,於是年9月7日動土,9月15日開工,此次重修可謂歷年來規模最大。動用人力經費最多之重修,所用經費由全部信徒自動捐獻。於兩廂屋頂增設鍾鼓樓,廟門聘名彩繪家潘岳雄重新彩繪,內殿重新雕飾粉刷,廟壁重新安裝,地板重新鋪石,廟頂重新整修,兩廂大門重新改造等工程,共計支出費用達新台幣一千萬元以上,重修後廟貌氣象非凡,環境清幽,正殿供奉諸神佛,左廂為會議室,右廂為育樂中心,而廣大之廟庭供祭祀,村民膜拜集會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