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妙壽宮「妙壽」兩字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為明朝末年;當時有一艘載有王爺的王船漂流至此,為附近漁民妙、壽二兄弟,在此拾得漂流而至的王船,先搭茅草屋供奉,現在廟斜對街的2樓上,仍供奉有朱府千歲與王船「金萬安」號。
另一說法由於保生大帝封號「恩主昊天醫靈妙惠真君萬壽無極保生大帝」因此取名妙壽宮,而妙壽宮內主祀的保生大帝,則是乾隆二十年(1755年),在中國移民來臺的渡頭邊建造了一座美侖美奐的廟宇,供奉保生大帝,配祀朱、李、蘇三府王爺及土地公,是泉州人重要的鄉土守護神。
妙壽宮也稱為「囝仔宮」,約當清乾隆乙亥(西元一七五五),渡頭時宮前,廟埕非常的遼闊,不時有成群結隊的兒童,在廟埕前嬉戲,中國移民初到,見了熱鬧非凡,以此稱之。
此外,據當地耆老說,妙壽宮地處龍穴要地;有一年廟後掘井,結果井泉湧出,有如血水一般,令人驚懼,後經由神明指示,才知原來是誤掘到「龍」眼,一時蔚為奇聞。
民國2年及22年皆有修繕,民國25年重修,廟本體格局定於此時。民國38年小修。民國69年,市府開闢安平國勝路(即今之古堡街),廟右廂房及王船室被拆除。鑑於地盤低窪,每為海水倒灌所苦,於民國74年重修78年完工因之起高廟基四尺重建,而成今貌。
資料來源: 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