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聖安宮主祀天上聖母,據廟碑記載,原管寮庄位於現址北北東一公里多曾文溪溪床中,清乾隆年間,管寮庄仍為濱海地帶,西南一帶則是台江內海,先民擇於濱海處菅
仔埔搭寮聚居,拓殖墾地,因而稱為菅寮,後來庄民認為竹頭比草頭旺盛,遂改為管寮。
先民離鄉背井遠涉荒巒,求庇祐之心尤為殷篤,乃立茅屋奉祀中壇元帥、福德正神(據《安定鄉志》記載,則為清乾隆18年(1753)建公厝奉祀),後進香北線尾鹿耳門天后宮及南鯤鯓代天府,分靈天上聖母、吳府千歲迎請來庄奉祀,庇祐庄民。
道光3年﹙1823﹚因暴風雨,致使溪流改道,管寮庄因而被沖毀,全庄遂牽移至現址,且在庄中央重建公厝(《安定鄉志》記載,光緒15年(1889)建),奉祀諸神香火極盛一時。
日治時期明治39年(1906)庄民募金於現址重建,並將茅屋改為磚瓦構造廟宇。
昭和元年(1926),庄內人口日增,地方日漸繁榮,因信徒增加,為便於信徒祭拜,信眾乃倡議重建,並名「福安宮」。
民國74年(1985)原廟日漸頹圮,庄民遂倡議重建,於同年動工,至民國76年 (1987)農曆10月初6日落成安座,改名「聖安宮」。
簡介與相關圖片:
聖安宮 (張耘書2011.09.02拍攝)
聖安宮宮內 (張耘書2011.09.02拍攝)
聖安宮天上聖母 (張耘書2011.09.02拍攝)
聖安宮福德正神 (張耘書2011.09.02拍攝)
聖安宮田府元帥 (張耘書2011.09.02拍攝)
聖安宮宋江館 (張耘書2011.09.02拍攝)
聖安宮沿革 (張耘書2011.09.02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