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福興宮創建於清咸豐六年二月(1856年),主祀朱、李、池三府王爺,由龍井水裡港福順宮分靈而來,廟地位於下橋子頭64番地,由林金裕、林媽亮、謝滿昌、林何氏母四人捐地而成,現於大殿虎邊尚有供奉此捐地四人的牌位。
民國前三年(1908年),地方仕紳林耀亭、林崧生、謝景陽等人建造一樓式平房廟宇,後於民國六十三年(1974年),將原廟改建為二樓式鋼筋磚造廟宇,二樓為廟宇大殿,一樓改成集會場所與廂房。民國八十五年(1996年)信徒大會上通過增設凌霄寶殿,常祀玉皇大帝,並在民國八十九年(2000年)入火孜座,成為現在的三層單殿式模樣。
下橋仔頭地號名的由來,源自在地平埔原住民的地名發音,後由漢語發音轉譯為「橋仔頭」,橋仔頭分「頂橋仔」與「下橋仔」,下橋仔原先的行政劃分是只有福興里一里,後被切割成現在的福興里、福平里、福順里、南和里、平和里、和平里等六里,其中,平和里的下橋仔頭土地公廟至今尚隸屬於福興宮的管理之下,也曾因行政區域的分割而發生香油錢歸屬的爭議。
民國一百年(2011年)因全球災難頻傳與境內貧困家庭數量增加,福興宮舉行首次出巡遶境活動,讓信眾得以祈求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