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乾隆年間(1735~1819)吳光暉帶領吳姓宗族人從福建泉州的南安、晉江等地渡海來臺。當時從梧棲登陸,於大度山腳下拓荒維生,當時同行的有十三人,為了拓荒所需,一人蓋一間草寮,故當地舊稱十三寮。當時吳光暉及隨身奉請吳府大人、吳府王爺以及池府王爺,請求保佑平安順利,定居十三寮後,隨即建立小祠堂供奉。
但後因當地漳泉械鬥頻繁,祠堂受漳州人破壞,一直到咸豐三年(1854),才由吳光在發起庄民捐出材料,以及招募村民出公工來興建新祠堂。明治三十四年(1901)因為年付久遠,屋頂破損,於是村民集資二十餘元修繕廟頂。
大正十二年(1923),廟體年代久遠,嚴重破損,當地居民集資七十餘元,在當時大雅庄十三寮段五十八番地重建廟體,廟地六百二十坪,建地十八坪,成為當時廟會以及各項活動的聚集地,同時也是庄民休閒娛樂的場所。時任保正吳泗星更與當時廟宇管理人吳玉柳,一同在旁設立幼稚園,照顧幼兒,還利用晚間教導庄民,提供場所舉辦「晚學」,長發宮不只是當地信仰中心,同時還兼提供庄民娛樂及教育的重要場所。
昭和十八年(1943)二戰期間,日軍為了擴張軍事力量,強制徵收上寮為軍事用地(日本海軍航空隊),為今日和平營區,強逼庄民在二十日內拆遷完畢,拆遷期間,長發宮各尊神明暫時奉祀於庄民吳慶瑞家中。
後來新廟址選定於庄中平和二路九十九號,但卻在建蓋時無故倒塌三次,於是經過乩童吳文後請示,認為當地不適合建廟,定重新指定現廟址,並且順利完成遷建。
民國七十年(1981)時任村長黃瑞煙,為了配合政府政策,將長發宮原有的土結牆廟拆除,蓋活動中心,於二樓建造長發宮。民國七十三年(1984)農曆十月二十日舉辦入火安座大典。重建後奉祀三府王爺,由連府王爺為主神。
簡介與相關圖片:

長發宮廟貌(温宗翰、趙劭偉拍攝 2016年8月27日)

長發宮正殿(温宗翰、趙劭偉拍攝 2016年8月27日)

長發宮主神(温宗翰、趙劭偉拍攝 2016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