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立年代參考文獻:
建興即昔日番社( 西勢社)的社址,自清中葉以來,番、漢漸成雜居。清朝道光15 年(1835)西勢社南勢園的溫寮港一帶,擱淺了一艘王船,附近民眾相攜前往察看,發現船中供奉著三尊紙糊的王爺,朱王、李王與池王,民眾遂在海邊搭蓋草寮,將3 尊王爺迎到草寮供奉,日後易以土石小廟。數年後在1 次颱風來襲之際,廟毀,民眾再度於海邊尋獲3 尊紙糊王爺。道光25 年(1845)遷建草寮小廟於今址。光緒15 年西勢社庄民集資獻地,建築一座廟宇6 坪,廟庭35 坪的廟。昭和15 年
(1940)傾圮重修。民國47 年再修,雕造6 吋高的王爺金身供奉。67 年集資2百萬元,擴大廟地,69 年完成今日的建興宮廟貌。88 年重修廟頂剪黏。
簡介與相關圖片:
建興宮廟貌(張慶宗拍攝 2016年10月8日)
建興宮正殿(張慶宗拍攝 2016年10月8日)
奉祀主神(張慶宗拍攝 2016年10月8日)
1、建興即昔日原住民雙寮社的社址,自清初以來,番、漢漸成雜居。清朝道光15年(1835),一日一艘唐山王船飄到今大甲建興南勢園塭仔寮港一帶,附近民眾相攜前往察看,發現船中供奉著三尊紙糊的王爺,分別為朱王、李王與池王爺,民眾遂在海邊搭蓋草寮,供奉三尊王爺,日後易以土石小廟。
2、後來塭寮港一帶受大安溪泛濫影響,光緒 15 年西勢社庄民集資獻地,廟宇 6 坪,廟庭 35 坪的廟,遷建於今址。
3、大正11年(1922)日本政府整治大安溪,將分叉的房裡溪等五條溪流,全部築堤,導入今大安溪,促使塭寮港一帶村莊遷移,良田成河床。村民大量遷移至西勢社今址。昭和 15 年 (1940)廟宇傾圮重修。
4、昭和18年大安溪堤防六股段潰堤,洪水橫掃日南地區,災情嚴重。災後緊急修堤重建,卻遇太平洋戰爭,美軍猛烈轟炸、掃射臺灣,至民國34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止,臺灣才稍喘口氣。
5、民國35年1月15日,行政區預定名,本地因從水患中走出,而圖興盛,里名為「建興里」。
6、民國46年廟宇重修,圕六寸高王爺金身供奉,以里名,取名「建興宮」。民國55年,重新翻建完成。
7、民國69年,莊嘉村與蘇東坡有感於廟宇格局太小,等鳩資2 百萬元,擴大廟地,重建成今日廟貌。民國88年,重修屋頂剪黏。
8、民國74年,因應神明要求,首次前往南鯤鯓、松柏坑進香。翻廟前偶爾前往,不連續。
9、民國89年6月17日凌晨松柏坑受天宮發生火災,廟殿內部裝潢焚燬。大火後,建興宮停三年未前往。民國93年再前往。
重要王爺傳說
1、廟中供奉主神「朱李池三府王爺」,為村莊的信仰中心。相傳池王爺曾顯靈請水師來演戲,因而有王爺擔戲籠故事。
2、民國32年大水,日本課長為了解堤防問題,架線準備過水,而遭大水滅頂,尋屍。有人建議問建興宮王爺,也有人擔心若出差錯,王爺廟會被拆。問後,果然王爺靈驗,第三天找到滅頂的日本課長屍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