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清朝同治元年(1862),本地舉人何清霖(同治6 年丁卯科王贊元榜)深感1311地方上文教的需要,申請於大甲興建文昌宮,內設義塾,崇揚文教,此事雖經批准,但在經費與廟地兩缺的情況下作罷。至光緒11 年(1885),新竹知縣方祖蔭,恩貢生陳肇芳(光緒8 年壬午科)再度申請興建文昌宮,經嚴司馬批准,由陳肇芳、林鳳儀、王崑崗等人承命興建,例貢生謝紳棠捐菜園為廟地。格局二進,廂房共有10 間,建築費計銀5,400 元,為大甲地區53 庄的文教中心。
日本征台, 北白川宮親王住宿附近王宅,日後於廟埕建碑紀念。日治初期大甲公學校初設於此。戰後,民國38 年政府遷台,先後由裝甲兵團,保警大隊,退除役官兵等相繼借住兩側廂房, 大殿內亦圈建小屋,附近居民雕孔子神像,卜爐主、頭家維持祭祀,鎮瀾宮每年9 月派人割草俾便演戲。70餘年地方拆毀「北白川宮紀念碑」,協調借住的榮民他遷,列為三級古蹟,文建會撥款分三期整修廟宇。然清代泥塑的五文昌、神龕木雕遺失。大型神像移至臨時殿堂奉祀,增建外牆、重建照壁,90 年整修完畢舉行謝土典禮,惟參加者僅孔門里里民而已,就廟宇應有的祭祀範圍而言,屬於萎縮的狀態。
簡介與相關圖片:
文昌宮主祀朱熹、韓愈、張亞子、奎星外,並配祀孔子。文昌宮原為義塾,祭祀日為每年農曆2月3日。據明治34年(1901)11月23日,由文昌宮管理人謝明哲於苗栗三堡大甲街《土地申告書》〈理由書〉中的陳述:「右者明哲承亡父謝炎鬮分之業,然右之地自光緒十四年間,大甲街紳董林鳳儀鳩金建築文昌宮時,明哲亡父將此地喜獻作為祠廟地…。」此外,在〈社寺廟宇附屬財產表〉中,則登載其建立於光緒11年(1885),可推測文昌宮應建於光緒11年至14年(1885-1888)間,且廟地是由大甲街謝炎所捐獻。
本文出處:(《臺中縣志住民志》宗教篇,臺中縣政府,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