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財團法人臺灣省臺中縣大甲鎮瀾宮原名「天上聖母廟」,供奉天上聖母,據傳是由福建莆田人士林永興自原鄉湄洲奉請來臺。鎮瀾宮目前不僅是臺灣中部最重要的廟宇,更是大甲地區53庄的信仰中心,信徒遍佈全國。有關該宮建廟的時間,則分別有雍正10年(1732)、乾隆35年(1770)、乾隆45年(1780)及乾隆52年(1787)等不同說法。[104]清代以來,該宮在歷經大甲地方仕紳如連昆山、巧化龍(大甲西社)、陳峰毫、林鳳儀及杜清等人的獻地重建下,宮殿規模日漸宏偉,並命名為「鎮瀾宮」。據明治34年(1901)12月7日,由鎮瀾宮管理人淇滿於《土地申告書》〈理由書〉中的陳述:「右者緣因自清國時代乾隆三十五年有大甲街紳董林對丹等出首鳩金建築廟宇時,連坤山將自置田地獻為廟地,巧化龍亦喜獻,連坤山配納此田之大租穀。迨至五十二 年,大甲街吳偏再為重修告竣。奉祀天上聖母尊神以為街庄人民祈禱平安。是以紳董僉舉淇滿第一代之師祖若清,作為管理,相傳以來迄今七代矣。今當憲局土地調 查,蒙察核謹明稟事由切叩……。」昭和10年(1935),臺中縣后里鄉墩子腳發生大地震,據說該宮信徒大多逃過了這場死傷逾千的震災,使得該宮信徒人數大增。戰後,該宮因橫樑腐朽不堪,在經信徒代表大會的決議後,決定拆除重建,並於民國69年(1980)5月18日舉行重建破土典禮。
民國73年(1984),鎮瀾宮重建工程竣工,並於同年12月24日凌晨零時舉行鎮殿天上聖母安座大典。據說,早期大甲天上聖母每隔12年,都會回福建湄洲謁祖,後因時局動亂而無法成行。另一方面,北港朝天宮因曾回湄洲「合火」,又建有「聖父母殿」,供奉天上聖母父母,而被視為正統的天上聖母廟。因此,「大甲媽」稱「北港媽」為「娘家」,每年都來進香,而北港人也尊「大甲媽」為「姑婆」。民國76年(1987),該宮陳世邦等18位董監事,突破當時政治禁忌,經日本東京轉機前往福建湄洲朝天閣天上聖母廟進香,並迎回一尊湄洲天上聖母金身、一顆玉璽及一個金爐。
民國77年(1888),該宮為改變信徒視「大甲天上聖母是從北港朝天宮分靈而來」的印象,在經董監事會議決議後,決定將以往前往北港朝天宮的「進香」活動,易名為「遶境進香」活動,並改往嘉義縣新港鄉奉天宮進香。隨著政府的解除戒嚴及開放中國大陸探親、觀光,該宮亦積極籌辦與中國湄洲天上聖母祖廟的進香與聯誼活動。民國78年(1989)10月8日,該宮董監事率信徒4300餘人前往中國福建湄洲祖廟賢良港天后祖祠進香,並迎來聖父母像積慶公、積慶夫人至該宮安座奉祀。民國79年(1990),該宮董監事會及信徒大會決議興建鎮瀾文化大樓,並於民國83年(1994)動工,民國89年(2000)落成啟用。民國84年(1995),該宮興建太歲殿,對信徒而言,為祈求增福、晉祿、延壽、元辰光采及財利廣進,在農曆過年期間前往該宮透過電腦建檔的方式安太歲、點光明燈。近年來,信徒亦可透過撥打行動電話和網際網路安太歲和點平安燈。
民國88年(1999),臺中縣政府為配合該宮天上聖母遶境進香活動,首次舉辦「三月迎天上聖母臺中縣天上聖母文化觀光節」,並舉行相關週邊活動。民國80年(2001),交通部觀光局進一步將大甲天上聖母進香列為臺灣十二大民俗宗教活動之一。民國89年(2000),該宮董事長顏清標、副董事長鄭銘坤率天上聖母駕前陣頭及團隊分批前往中國進香。
本文出處:(《臺中縣志住民志》宗教篇,臺中縣政府,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