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三太宮最早為溪頭仔李姓公廳之家族神靈,後因神威顯現,遂逐漸成為地方信仰主神。
地方相傳康熙年間,中國泉州恭請王爺神尊乘王船,順水安泊高美海域,先民奉迎上路膜拜,時交通不便,高美東隅居民乃另塑三府王爺,後採蔡結為乩,三府王爺便供奉於蔡姓家廳之中,日治後期,實施「眾神歸天」政策,早期雕塑之三府王爺遭到焚毀,民國34年(1945)8月三府王爺向地方士紳李豆粒托夢需重新妝點金身,李豆粒向當時村長蔡玉提及此事,兩人便到臺中市區新塑一尊黑面王爺,尊稱為「三府王爺」,因採李示為乩,乃暫祀李豆粒家廳之中,也在李豆粒家中坐禁,1940年後,又因乩務需求,改至李示家廳中辦事。
民國36年(1947)溪頭仔遭逢蟲害,農作歉收,三府千歲降乩指示,解除蟲災;另於民國48年(1959)預言八七水災,三府千歲乩駕更前往大甲溪置天臺、安營犒將,確保庄民平安,自此深受地方人士信賴。民國81年(1992)方才選址建廟,並於民國88年(1999)順利落成,農曆10月舉辦安座大典。
民國80年(1991)三府王爺首任乩身蔡結之孫蔡吉麟捐獻廟地,民國81年(1992)擇定廟址,民國97年(2008)完竣。
1、解除烏龜病
民國36年(1948)全臺農作患烏龜蟲害,稻作欠收,當地盛傳烏龜蟲為鄭成功兵將化身,三府王爺乃降乩指示需製作紙糊烏龜蟲,由王爺乩身在前帶隊,沿途敲鑼打鼓,將烏龜從壓離出海。
2、拜溪頭,祭水府
民國48年(1959)發生八七水災,三府王爺預知災禍降臨,乃降乩至大甲溪畔開立血符,進行安五營與祭拜水府儀式,後置天臺,乩童手持令旗將寶劍插於溪畔,乩童每操練一次五寶,洪水就往下消退一次,後果真解除水患。民國98年(2009)與水府約定50年期約到期,再次舉行盛大的安營儀式,以全豬作為獻禮,並安奉五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