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清水萬善堂位址在清水鎮鰲峰里大街路1號,源由最早可追溯自1838年(道光18年),當時鄉民將先民遺骸合葬於六大塚中,塚旁有單墓數座,地方仕紳並捐款建一磚砌小瓦祠奉祀先靈。日治時期,興建清水神社、拓建中清路時,日人將工程所挖掘到的殘散廢墳、無嗣遺骸堆積納於瓦祠之中,但屋廟簡陋,不禁風雨摧殘,原瓦廟多處龜裂,使先民骨骸骨曝曬於日、殘風吸露,週遭環境雜亂不堪、瘴癘滿斥。
1957年(民國46年),清水鎮公所於現址增設一座「萬善同歸樂土」納骨房,收納清水地區公墓尚未入祠之無主靈骨,但因祠堂狹隘,旋即告滿,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多數靈骨未能入祠,先人骨骸任其暴露荒野,無人祭掃,任憑傾倒垃圾,竟成清水地區的垃圾轉運場。1981年(民國70年),第十一屆清水鎮民代表會第六次定期大會提案議決:「促公所整建萬善堂為納骨塔,收納無嗣散骸」,案經公所1982年(民國71年)底設計完成,將原址整建增設地下室及地面五樓之納骨塔藍圖,旋經進行破土,但限於經費無著,工程遲遲無法進行,時任鎮長吳政彥遂與清水鎮民代表、各里里長、地方熱心人士籌組「重建委員會」號招捐募善款,終於該年11月順利動工,1983年(民國72年)地下室與一樓工程完工,也將暫放於臨時鐵皮屋的「皇金」移入一樓,安放敬祀。1984年(民國73年)萬善堂安座後依賴地方持續出錢出力,方達今日地上五層之琉璃瓦樓塔,萬善堂一樓供奉地藏王菩薩、萬善公、萬善媽,二樓供奉西方三聖佛,三樓奉祀華嚴三聖佛,四樓供祀三寶佛,五樓則供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同年萬善堂旁福德祠亦完竣落成,佑澤鄉里。2001年(民國90年)重建委員會改組為管理委員會,並將周遭庭園公園化,成為地方人士扶老攜幼的良好休遊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