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某日有某先民在頭崙埔西邊竹林中發現一發出五彩光芒之石頭,於是將其奉請至鄰處一棵榕樹下供奉,並尊稱為石頭公。先民若遇有急難之事,便趨前燒香禱告,亦頗有靈驗,於是合議建一小屋,以便膜拜,並正式取名為土地公伯。後因小屋委實太小(僅約不到兩坪大小)故由當時任甲長之邱宏基先生提議改建,經先民劉春芳、徐建喜等人附議,加上鄭砂願無償提供在榕樹前一筆土地(約七十七坪)以供建廟用地。但廟前有一深約兩米,長寬約十米之窪地,在眾人同心協力下牛車載運砂石,一車車地將此窪地填平,又在先民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之下,占地約十坪左右的廟宇終於在民國四十五年(1956)間落成啟用,除將土地伯公另塑金身迎入安座外,先民陳添丁家中供奉之謝府元帥亦同時恭請入廟供奉(今屏東內埔鄉隘寮村先民遷移至此時,由高雄縣茄萣鄉白砂崙萬福宮請一袋香火至陳胡記先民家中供奉,並為元帥塑金尊,後轉其侄陳添丁家中供奉。)。並由劉發梁先生命名為「萬福廟」,緣因謝府元帥先民尊稱為「萬歲爺」。而土地公伯亦稱「福德正神」,取第一字合稱「萬福廟」,後邱宏基認為「萬福廟」不如「萬福宮」來的順口,於是決定取廟名為「萬福宮」。
約自民國六十三年(1974)以後,池府千歲降乩濟世,每到濟世鸞日總是擠得水洩不通,於是本境耆老再次商議重建擴大新宮的規模。幾經議定,敦聘簡貴忠擔任重建委員會主任委員,成立委員會籌措資金,由林盛型指導,陳騰慧繪圖設計,並在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曾東雄帶領大力推動之下,經眾委員、信徒、庄民合力克服萬難,於民國六十九年(1980)動工,七十六年(1987)完工落成啟用。新廟採中國閩南道教文化傳統建築,增設上界玉皇上帝、三官大帝、至聖先師、觀世音菩薩等諸神位,民國八十四年(1995)農曆九月八日再由大陸迎請元帥恩師太乙真人金身回宮安座於上界,中界正殿除供奉原有之神尊外,再增設註生娘娘,城隍境主等神位,地界由地藏王菩薩鎮座,民國八十五年(1996)一月安奉太歲府,舊宮由福德正神鎮殿,民國八十六年(1997)十一月為了地方的發展與改善交通,將舊廟拆除,順擴建地界增設福德祠、崇德堂,將福德正神請入宮內安座,石頭公則歸鎮在榕樹公的基位。
華山萬福宮寺廟沿革
洪麗雯拍攝201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