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相傳內門腳白寮望族龔氏為阿公店超峰寺觀音祖虔誠信徒,為克千里跋涉參拜,故乞請佛祖恩賜香火返鄉供奉,未果。不久同庄蘇福榮,感受靈驗,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偕龔氏再度前往超峰寺,佛祖答應所請,自從觀音佛祖在三張廍蘇宅設壇奉祀。
大正元年(1912),荖濃溪河水暴漲改道,麻六甲、中崙、卓茄、三張廍、埔仔厝等村落被洪水沖毀。昭和二年(1927)增建土庫堤防,三張廍村落只餘青龍寺部分土地, 庄民全數遷移至中和村東側的新三張廍, 昭和十一年(1936),日人移民一百多戶來此種植菸草,新三張廍住戶再度被遷往現在的三廍村。民國五十年(1961)左右,原三張廍的庄民念舊,舊地重遊,發現一棵茄苳樹,雖歷經百餘年載的風霜歲月,枝葉依舊茂盛,又在此樹約百餘公尺後,長出一棵新生茄苳樹,從遠處觀之, 恰如龍頭龍尾之態,勘輿者皆謂此地地靈人傑,極適合建廟。眾人先在此成立「茄苳王會」,此期間,觀音佛祖多次顯化指示,希望重回舊地。有心人士乃倡議鳩資興建廟宇供奉,以彰膜拜之誠。眾人共推林文義、王國成,帶動其餘信民興建廟宇。
民國五十八年(1969)農曆二月十二日動士興建蓮花池,接著進行建寺大計,歷經二年餘,終於興建完成,並於民國六十一年(1972)農曆十九日,佛祖得道紀念日當天舉行落成大典,名「金龍山青龍寺」。
寺廟沿革(洪麗雯拍攝201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