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明朝永曆十八年(1664)有一船人上岸提取淡水儲存,適逢內急,乃將身帶「保生大帝香火」暫懸樹上,後因急趕上船而忘將香火請回。在寂靜深夜,天上繁星點點,北勢寮先民楊開山(現今楊秋德先祖)於海上捕魚作業,忽見陸上一盞燈光,光芒四射,久久不滅,心感有異,乃草草收拾網具,上岸就近查看,赫然發現一方木造香火,上書「「白礁保生大帝香火」字樣,楊開山先祖逐虔誠奉回自宅,朝夕恭奉參拜。後隨著參拜信眾日增,為應廣大信眾參拜之便,乃共聚資金,新雕金身,並設神壇,以應真人普渡濟世之聖職,此即保安宮保生大帝神尊之由來。
清乾隆五十年(1785)庄中信眾受真人神威感佩,由十二人組「大道公」會,並由先民楊光興等募款籌建廟,懸匾「保安宮」,將自家供奉的保生大帝神像奉座於廟中為庄神,也就是保安宮屹立於該庄之奠基。清同治六年(1867)再遷建至由王大人親自勘查之吉地,即現今保安宮新廟前。
昭和二年(1927),因舊廟經建已花甲之歲月,簡陋狹窄,因此庄中眾士紳及信徒再計議改建,至昭和四年(1929年)正月竣工。
民國六十二年(1973),舊廟因年久失修,廟頂逢雨就漏水,庄中信徒研議整修廟宇事宜。民國八十八年(1999)保安宮因年代久遠,加上都市計劃道路拓寬因素,於是有重建之議,終於在歷經6年時光後於民國九十五年(2006)完成正南式新風貌廟宇。民國98年(2009)再興建正南式拜亭牌樓,更顯得莊嚴宏偉。
簡介與相關圖片:
一、傳說
1.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廷加徵三成大租,導致民怨而發生抗大租事件,震驚鳳山縣令,凌大老乃親轎南下,最初直到楊宅詢問未果,後轉壇內與庄民發生糾紛,引起群情激憤,凌大老自倚官職在身,英氣勃勃,趨前踏入,指神像辱罵賊佛,以辱庄民,後更預進躍踏靴尖之際,忽見大帝神靈顯赫怒髮直鬚,額中露出汗點,凌大老見此異狀,趕緊伏身下拜,點頭稱罪,祈得真人寬恕,方隨即起轎回縣,轎至北勢寮庄大條巷口,忽然被庄中強漢名謂「十八虎」埋伏,意圖謀弒,幸賴真人神通廣大,抑制武器未能得逞,轉禍為福,逸消災殃而息事。
2.道光年間,境緣高山族為患,清廷為剿番安民,特派王將軍進駐本庄,王將軍於出征前夕,均齋戒禮拜,恭請大帝降壇指示,按聖諭出兵佈署,每戰皆捷,王將軍特設勘點穴吉地,以供日後擴建宮廟之用。
3.清光緒六年(1880),山地十八番再度擾亂庄中,時常攻擊,干戈不休,特雇巡圳丁十八人負責圳溝水之流通,並警示番人出草,如遇番人大隊人馬,真人本營神兵自然顯出神相,幫助巡圳丁戰鬥,奮揚威嚇,驚動番人,膽破心寒;不戰自退。故目前保安宮除了庄內五營神祠,田野另外有五營即是明證。
4.清光緒八年(1882)年間,北勢寮全庄久旱不雨,山野草木及各種農作物均受旱害,致使農民叫苦連天,祈求上蒼早降甘霖,濟救萬民。是時「保生大帝」真人降駕指示全庄信眾,必須披蔴頭戴草箍,到萃芒溪澳內大石下祈求,自然可解此厄。眾信遵照真人指示,隨將磁箍向石下汲水,同時發現有一條魚在箍水中游來游去。未幾,空中忽然烏雲密布,霎時傾盆大雨,眾人見狀悲喜交集,感銘真人鴻恩。時逢毗鄰水底寮部落同病相憐,庄民猶豫不決之際,該庄普庵佛祖降壇指示,欲求降雨宜速請教北勢寮「保生大帝」自然能解渡難關,蒙指點將「保生大帝」頭旗迎到庄中後,隨處普降甘霖,庄中信眾均感莫名,欣讚「保生大帝」神通廣大。
5. 昭和二年(1927年),廟宇改建的過程中因經費短絀,建廟工作幾乎停頓,就在此時有「加三興」的典故發生,時值三月下旬,魚苗汛季,在環島魚苗皆稀,捕不見魚苗之際,唯獨北勢寮庄近海莫測無數巨穫,民眾歡喜異常,踴躍捐獻,得能完成建廟工程,斯此更覺大帝威靈感應,神機遠大之象,靈鴻千古,令人銘佩不己。
6.民國六十一年(1972)七月二十二日,真是天有不測風雲,自當日下午五時至翌日清晨五時,絲刻不停連續暴風雨與雷電交加,響聲霹靂貫耳,天昏地暗,仿若世界末日,霎時全庄變成汪洋一片,一望無際,洪水滔滔急漲七尺餘深,家具禽畜幾盡流失,男女老幼叫苦連天,神驚鬼嚎,哀聲四起無法安逸,恐怖萬分,何其悽然。至黎明洪水稍退,房屋倒塌不計其數,萬幸庄中均無一人失落,這再蒙「大帝」真人靈威顯赫之庇祐。
7. 民國六十二年(1973),整修廟宇期間,正逢寒冬捕鰻時機,全省鰻魚似乎絕跡不見蹤影,唯獨北勢寮庄鄰近海域捕鰻甚豐,才使得修廟工程能早日完成,真人神威再次展現無遗。
祭祀活動:
農曆三月十五日保生大帝聖誕千秋祭典:法會慶典、民俗技藝白鶴製作、宣經拜懺、過平安橋、四村平安繞境,法師開五營、神轎過火活動、宴客流水席。
農曆五月二日保生大帝飛昇紀念日 :舉行放白鶴昇天祭典活動。
農曆七月十五日中元普渡祭典 :舉行普渡祭典。
每年冬至 :每年冬至舉行歲末平安祭典感念神明一年來的保祐。
每年冬至 :每年冬至舉行歲末平安祭典感念神明一年來的保祐。